澄泥仿宋玉兔朝元砚 清乾隆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

  澄泥仿宋玉兔朝元砚,清乾隆,高2厘米,直径12.5厘米。   砚圆形,砚面无砚池,雕有玉兔朝元图。此砚属于仿古(乾隆时期澄泥砚的制作有添加宜兴澄泥)澄泥套砚(六方)之一,只是没有题刻御制诗句,侧面有阴文楷书“仿宋玉兔朝元砚”,盛装于嵌玉紫檀木盒中,砚盒素面。   乾隆时期仿古砚的制作最有新意。当年曾大量制作端石、歙石、宜兴澄泥等各式仿古套砚若干,特别是成套的仿古澄泥砚最为人称道。这些仿古澄泥套砚是当时宫廷最为重要的砚品形式,除御用之外也用来赏赐臣下。  《乐府诗集》三四《相和歌辞·董逃行》云:“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哆长跪捣虾蟆丸。”晋傅云《拟天问》(《太平御览》卷四引)云:“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傅云《歌词》(《初学记》卷二九引)云:“兔捣药月间安足道!……。”故世以玉兔为月之代词。            砚面贮墨汁处,或称墨池,多为深凹小池。砚池多有富于装饰性者,以安排之巧、形状之奇或纹饰雕刻取胜。即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制作而成的研墨器具,属陶砚一类。澄泥砚的制作起于唐而兴于宋。其制作方法借助于古代制作砖瓦陶器之工艺,将泥土经过澄滤,去粗渣沉淀以后加一些固剂,经制坯煅烧而成。澄泥砚质地坚硬耐磨,易于发墨,不损毫,不耗墨,堪与石砚相匹敌。一些古籍文献中还将澄泥砚、端砚、歙砚、洮河砚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砚。我国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山西汾河沿岸的绛县、山东的柘沟镇、河北的滹沱河等地均产澄泥砚。            宜兴(1747—1809年),字桂圃,镶红旗人,清宗室爱新觉罗氏,恒新之子,永字辈。十一岁时授七品笔帖式,曾授太仆寺少卿、内府学士、镶黄旗蒙古副都统、经筵讲官、盛京礼部侍郎、盛京户部侍郎、盛京刑部侍郎、盛京仓场侍郎、山东巡抚、江苏巡抚、领队大臣、科布多参赞大臣、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步军统领、翻译会试考官等职,著有《清文补汇》、《庸言知旨》等要籍。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凹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白色,因而又称为白文。             紫檀木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主要产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广东、云南等地有少量出产。其木质坚硬,体重,入水即沉,没有疤痕,呈紫黑色。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故极珍贵。紫檀木的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其色调深沉,显得稳重、大方、美观。《博物要览》称:“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有蟹爪纹,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我国古代使用紫檀木制作器物历史悠久,东汉末年已见于记载,唐代宫廷中亦有使用紫檀木的记载。至明代,紫檀木更是受到皇家的宠爱。清代,紫檀木大量进入宫廷中,为内务府造办处用于制作清宫家具及文玩之器的必备材料,同时一些富商大贾之家也多使用名贵的紫檀木制造家具及生活用品。     印身侧面无雕琢,平面施刻印款或无款。              端石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砚台称之“端砚”。端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是著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用于书画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自唐宋时即已开采端石制砚。各岩坑所产砚石特点各异,有著名的青花、胭脂晕火捺、蕉叶白、石眼等天然纹理。端石制砚石质之细以达到“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者”为佳品。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文房四宝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电话: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