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拾遗》
为禾本科植物芒的茎。
生山坡或荒芜田野中。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芒(《本草拾遗》),又名:杜荣(《尔雅》),笆芒(《太平寰宇记》),笆茅(《纲目》),度芸、苫房草、创高草、白尖草。
多年生草本,高1~2米.秆粗壮,无毛,或在花序以下疏生柔毛。叶线形,长25~60厘米,宽6~15毫米,下面疏生柔毛和白粉,边缘有前倾尖锐小锯齿;叶鞘圆筒形,鞘口具密生的长白毛;叶舌为钝圆三角形,先端具小纤毛。圆锥花序伞房状直立,长10~30厘米,主轴长不及花序一半,每节具一短柄和一长柄小穗,小穗柄无毛,顶端膨大,长柄向外开展,长4毫米,短柄长约1毫米;小穗披针形,长约5~6毫米,每1小穗基部均具有一圈白色或黄褐色的丝状毛,毛约与小穗等长;第1颖片先端渐尖,有脉3条,背面光而无毛,边缘上部粗糙;第2颖片舟形,先端渐尖,腹面边缘上部具白色纤毛,背面无毛;第一外稃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钝,比颖略短,白色,薄膜质,背面及腹面的边缘均有纤毛;第二外稃较狭,长约为颖片的2/3,薄膜质,白色,有纤毛,顶端具1芒,芒长8~10毫米,膝曲,芒柱稍扭曲;内稃微小,先端不规则地齿裂。花、果期7~11月。
茎含有抗癌作用(艾氏癌和肉窟-180)的多糖成分,主由戊糖和己糖组成。茎、叶中尚分离出苜蓿素。花穗含洋李甙、芒花甙。
《本草拾遗》:"味甘,平,无毒。"
①《本草拾遗》:"主人畜为虎狼等伤,恐毒入肉者,取茎杂葛根浓煮服之,亦取汁。"
②《纲目》:"煮汁服,散血。"
③《动植物民间药》:"利尿,解热,解毒。治风邪。"
内服:煎汤,0.8~1.5钱。
芒、杜荣、笆芒、笆茅、度芸、苫房草、创高草、白尖草。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芒有二种,皆丛生,叶皆如茅而大,长四、五尺,甚快利,伤人如锋刃。七月抽长茎,开白花成穗,如芦苇花者芒也;五月抽短茎,开花如芒者石芒也。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芒的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或河边湿地。
资源分布:广布南北各地。
芒,宿根多年生草本,秆较高大,高1-2m。无毛或在花序以下疏生柔毛。叶鞘均长于节间,除鞘口有长柔毛外,余均无毛;叶舌钝圆,长1-2mm先端具纤毛;叶片线形,长20-50cm,宽6-10mm,无毛,或下面疏具柔毛并被白粉。圆锥花序扇形,长15-40cm,主轴无毛或被短毛,公延伸至中部以下;分枝较强壮而直立,长10-30cm,每节具1短柄和1长柄小穗;穗轴节间长4-8mm,无毛;小穗柄无毛,先端膨大,短柄1.5-2(-3)mm,长柄向外开展,长4-6mm;小穗披针形,长4.5-5mm,基盘具白色至黄褐色之丝状毛,其毛稍短或等长于小穗;第1颖先端渐尖,具2脊,背部全部无毛,具3脉,第2颖舟形,先端钝,较颖稍短;第2外稃较狭,较颖短1/3,在先端1/3处以上具2齿,齿间具1芒,芒长8-10mm,膝曲,芒柱稍扭曲,内稃微小,长约为外稃之半,先端不规则地齿裂。花、果期7-11月。
茎含三酰甘油(triglyceride),酚酸(phenolicacid),甾醇酯(sterol ester),游离甾醇(free sterols),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虹(wax),n-石蜡(n-paraffins),糖醇(sugaralcs),单糖(mono sugar),双糖(dimeric sugar)及多糖(polysac-charides)。
膀胱经
甘;平
清热利尿;解毒;散血。主小便不利; 虫兽咬伤
内服:煎汤,3-6g。
1.《本草拾遗》:主人畜为虎狼等伤,恐毒入肉者,取茎杂葛根浓煮服之,亦取汁。
2.《纲目》:煮汁服,散血。
3.《动植物民间药》:利尿,解热,解毒,治风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