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明集·杂证谟》 - 明集·杂证谟·反胃
2024-05-18 1302 收藏

论证

反胃一证,本属火虚,盖食入于胃,使果胃暖脾强,则食无不化,何至复出?今诸家之论,有谓其有痰者,有谓其有热者,不知痰饮之留,正因胃虚而完谷复出,岂犹有热?观王太仆曰: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呕而吐,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此一言者,诚尽之矣。然无火之由,则犹有上中下三焦之辩,又当察也。若寒在上焦,则多为恶心,或泛泛欲吐者,此胃脘之阳虚也。若寒在中焦,则食入不化,每食至中脘,或少顷,或半日复出者,此胃中之阳虚也。若寒在下焦,则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门,丙火不能传化,故久而复出,此命门之阳虚也。故凡治此者,使不知病本所在,混行猜摸,而妄祈奏效,所以难也。

论治(共七条)

一、治反胃之法,当辩其新久,及所致之因,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故凡治此者,必宜以扶助正气,健脾养胃为主。但新病者,胃气犹未尽坏,若果饮食未消,则当兼去其滞,若有逆气未调,则当兼解其郁。若病稍久,或气体禀弱之辈,则当专用温补,不可标本杂进,妄行峻利开导、消食化痰等剂,以致重伤胃气,必致不起也。

虚在上焦,微寒呕恶者,惟姜汤为最佳,或橘皮汤亦可。若气虚为寒所侵,而恶心呕食者,宜黄芽丸,或橘皮干姜汤之类主之。若寒痰胜者,宜小半夏汤,或大半夏汤之类主之。

虚在中焦,而食入反出者,宜五君子煎、理中汤、温胃饮、圣术煎之类主之。若胃虚甚者,宜四味回阳饮,或黄芽丸主之。若兼寒痰者,宜六君子汤,或理中化痰丸之类主之。或水泛为痰者,宜金水六君煎主之。若胃不甚寒,而微虚兼滞者,宜五味异功散主之。

虚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入久而反出者,其责在阴,非补命门以扶脾土之母,则火无以化,土无以生,亦犹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终无济也。宜六味回阳饮,或人参附子理阴煎,或右归饮之类主之。此屡用之妙法,不可忽也。

反胃初起,而气体强壮者,乃可先从清理,如二陈汤、橘皮半夏汤之类,皆可清痰顺气。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五苓散之类,皆可去湿去滞。半夏干姜散、仲景吴茱萸汤、橘皮汤之类,皆可去寒。然此惟真有邪滞,乃可用之,若病稍久而胃气涉虚者,则非所宜。

反胃证,多有大便闭结者,此其上出,固因下之不通也,然下之不通,又何非上气之不化乎。盖脾胃气虚,然后治节不行,而无以生血,血涸于下,所以结闭不行,此真阴枯槁证也。必使血气渐充,脏腑渐润,方是救本之治,若徒为目前计,而推之逐之,则虽见暂通,而真阴愈竭矣。故治此之法,但见其阴虚兼寒者,宜以补阳为主,而大加当归、肉苁蓉、韭汁、姜汁之属;阴虚兼热者,宜以补阴为主,而加乳汁、童便、酥油、蜂蜜、豕膏、诸血之属。然此等证治,取效最难,万毋欲速,非加以旬月功夫,安心调理,不能愈也。其有粪如羊矢,或年高病此者,尤为难治。

反胃由于酒湿伤脾者,宜葛花解酲汤主之。若湿多成热,而见胃火上冲者,宜黄芩汤,或半夏泻心汤之类主之。

述古(共三条)

仲景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巢氏病源》曰:营卫俱虚,气血不足,停水积饮在胃脘则脏冷,脏冷则脾不磨,脾不磨则宿食不化,其气逆而成反胃也。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往来寒热。甚者食已即吐,其脉紧而弦,紧则为寒,弦则为虚,虚寒相搏,故食已则吐,名为反胃。

戴原礼曰:翻胃证,血虚者,脉必数而无力。气虚者,脉必缓而无力。气血俱虚者,则口中多出沫,但见沫大出者,必死。有热者脉数而有力,有痰者脉滑数,二者可治。血虚者,四物为主。气虚者,四君子为主。热以解毒为主,痰以二陈为主。

简易方

一方 用甘蔗汁二分,姜汁一分,和匀,每服半碗或一碗,日三服,则止。

一方 用人参,见呕吐门。

灸法

上脘、中脘、下脘(各二七壮)、天枢(三七壮)。

反胃论列方

理中汤(热一) 温胃饮(新热五) 橘皮干姜汤(热五五) 圣术煎(新热二五) 黄芽丸(新热二一) 五君子煎(新热六) 四味回阳饮(新热一) 六君子汤(补五) 四君子汤(补一)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右归饮(新补三) 五味异功散(补四) 人参附子理阴煎(新热三)橘皮汤(热五六) 小半夏汤(和八)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二陈汤(和一) 大半夏汤(和十)理中化痰丸(热九) 五苓散(和一八二) 平胃散(和十七) 橘皮半夏汤(和十三) 豕膏(新因二九) 黄芩汤(和一九八) 半夏泻心汤(寒二八) 葛花解酲汤(和一二四) 半夏干姜散(热五三) 吴茱萸汤(热一三七) 不换金正气散(和二一)

论外备用方

独参汤(补三五) 二汁饮(和一二三) 丁香半夏丸(和一九二 胃寒) 大七香丸(和一三一 寒气) 丁附散(热六二 胃寒) 茯苓泽泻汤(热七四 反胃渴) 甘露汤(热七三 安胃) 胃爱散(热七十 虚寒) 丁香煮散(热六一 胃寒)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涉及的各类药方、验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中医 黄帝内经大全
《黄帝内经》
中医 本草纲目大全
《本草纲目》
中医 伤寒论大全
《伤寒论》
中医 神农本草经大全
《神农本草经》
中医 难经大全
《难经》
中医 千金方大全
《千金方》
中医 金匮要略大全
《金匮要略》
中医 奇经八脉考大全
《奇经八脉考》
中医 濒湖脉学大全
《濒湖脉学》
中医 药性歌括四百味大全
《药性歌括四百味》
中医 针灸大成大全
《针灸大成》
中医 四圣心源大全
《四圣心源》
中医 洗冤集录大全
《洗冤集录》
中医 食疗本草大全
《食疗本草》
中医 饮膳正要大全
《饮膳正要》
中医 肘后备急方大全
《肘后备急方》
中医 扁鹊心书大全
《扁鹊心书》
中医 温病条辨大全
《温病条辨》
中医 医学源流论大全
《医学源流论》
中医 伤寒杂病论大全
《伤寒杂病论》
中医 遵生八笺大全
《遵生八笺》
中医 药性赋大全
《药性赋》
中医 景岳全书大全
《景岳全书》
中医 外经微言大全
《外经微言》
中医 血证论大全
《血证论》
中医 针经指南大全
《针经指南》
中医 敖氏伤寒金镜录大全
《敖氏伤寒金镜录》
中医 保婴撮要大全
《保婴撮要》
中医 保幼新编大全
《保幼新编》
中医 包氏喉证家宝大全
《包氏喉证家宝》
中医 博济方大全
《博济方》
中医 濒湖炮炙法大全
《濒湖炮炙法》
中医 白喉全生集大全
《白喉全生集》
中医 白喉条辨大全
《白喉条辨》
中医 笔花医镜大全
《笔花医镜》
中医 辨症玉函大全
《辨症玉函》
中医 辨证录大全
《辨证录》
中医 丛桂草堂医草大全
《丛桂草堂医草》
中医 产宝大全
《产宝》
中医 产鉴大全
《产鉴》
中医 刺灸心法要诀大全
《刺灸心法要诀》
中医 察病指南大全
《察病指南》
中医 察舌辨症新法大全
《察舌辨症新法》
中医 慈幼便览大全
《慈幼便览》
中医 慈幼新书大全
《慈幼新书》
中医 成方切用大全
《成方切用》
中医 曹仁伯医案论大全
《曹仁伯医案论》
中医 此事难知大全
《此事难知》
中医 程杏轩医案大全
《程杏轩医案》
中医 褚氏遗书大全
《褚氏遗书》
中医 长沙方歌括大全
《长沙方歌括》
中医 长沙药解大全
《长沙药解》
中医 陈氏幼科秘诀大全
《陈氏幼科秘诀》
中医 丁甘仁医案大全
《丁甘仁医案》
中医 丹医秘授古脉法大全
《丹医秘授古脉法》
中医 丹台玉案大全
《丹台玉案》
中医 丹溪心法大全
《丹溪心法》
中医 丹溪手镜大全
《丹溪手镜》
中医 丹溪治法心要大全
《丹溪治法心要》
中医 大小诸证方论大全
《大小诸证方论》
中医 痘疹心法要诀大全
《痘疹心法要诀》
中医 读医随笔大全
《读医随笔》
中医 跌打损伤回生集大全
《跌打损伤回生集》
中医 跌打损伤方大全
《跌打损伤方》
中医 跌损妙方大全
《跌损妙方》
中医 达生编大全
《达生编》
中医 儿科萃精大全
《儿科萃精》
中医 儿科要略大全
《儿科要略》
中医 儿科醒大全
《儿科醒》
中医 仿寓意草大全
《仿寓意草》
中医 傅青主女科大全
《傅青主女科》
中医 傅青主男科大全
《傅青主男科》
中医 妇人规大全
《妇人规》
中医 妇科心法要诀大全
《妇科心法要诀》
中医 妇科玉尺大全
《妇科玉尺》
Latest release
最新发布
1白前11-30
2白薇11-30
3徐长卿11-30
4鬼督邮11-30
5细辛11-30
6龙胆11-30
7贝母11-30
8苦参11-30
9升麻11-30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