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链 接 |
1、 解读 2、 中医应用 |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手少阴心经为行走于上肢,内属于心,阴气较少的经脉。
经脉循行
本经自心中起始,出来属于心系(心脏周围脉管等组织),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它的分支,从心系向上,挟着食道上端两旁,连系目系(眼球与脑相连的组织):它外行的主干,从心系上肺,斜走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一、经脉主治病症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灵枢·经脉》)
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咽喉干燥,心痛,口渴要水喝;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穴主治“心”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胁肋疼痛,上臂、前臂的内侧后边疼痛、厥冷,掌心热。
二、手少阴络脉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取之去腕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灵枢·经脉》)。
手少阴络脉,名通里,在腕关节后一寸处;分出上行,沿着本经进入心中,向上联系舌根部,归属于眼与脑相连的系带。
出现的实证,见胸膈部支撑胀满;虚证,不能说话。可取手少阴络穴治疗。本络走向手太阳小肠经脉。
三、手少阴经别
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灵枢·经别》)。
手少阴经别,分出后进入腋下两筋之间,归属于心脏,向上走到喉咙,浅出面部,与手太阳经在目内眦会合。
四、手少阴经筋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于肘后廉;上入腋,交太阴,伏乳里,结于胸中;循贲,下系于脐。
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灵枢·经筋》)。
手少阴经筋,起于小指内侧,结于腕后豆骨处;向上结于肘内侧;上入腋内,交手太阴经筋,伏行于乳里,结聚于胸中;沿膈向下,联系于脐部。
其病症:可见胸内拘急,心下积块如承受横木(名为伏梁);上肢筋有病,则肘部出现牵拉不适;本经经筋循行部位支撑不适、转筋和疼痛。
五、手少阴腧穴
本经一侧9穴,8穴分布在上肢掌侧面的尺侧,1穴在腋窝中。分别为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心、胸、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治疗心脏病常用极泉、阴郄、神门;神志病常用神门、少冲;舌咽病用通里、阴郄;血证常用阴郄;上肢内侧后缘痛、麻可用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针刺极泉时应避开腋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