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卷九》 - 东垣针法(聚英)
2022-10-09 2401 收藏

东垣曰:“《黄帝针经》:‘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以补之。’脾胃虚弱,感湿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气冲,以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者,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禁酒,忌湿面。”

东垣曰:“《黄帝针经》云:‘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盖上气者,心肺上焦之气,阳病在阴,从阴引阳,去其邪气于腠理皮毛也。又云:‘视前痛者,当先取之。’是先以缪刺,泻其经络之壅者,为血凝而不流,故先去之,而治他病。”

东垣曰:“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黄帝曰:‘五乱刺之有道乎?’歧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帝曰:‘愿闻其道!’歧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俞:神门、大陵,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俞:鱼际、太渊。成痿者以导湿热,引胃气出阳道,不令湿土克肾,其穴在太溪。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门、中脘。因足太阴虚者,于募穴中导引之,于穴中有一说,腑俞去腑病也。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之募穴中引导之,如气逆为霍乱者,取三里,气下乃止,不下复治。气在于头,取之天柱、大杼。不足,取之足太阳荥、俞:通谷、束骨。先取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取足太阳膀胱经中,不补不泻,深取通谷、束骨,丁心火,己脾土穴,以引导去之。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手足阳明之荥、俞:二间、三间,深取之;内庭、陷谷,深取之。视其足臂之血络尽取之,后治其痿厥,皆不补不泻,从阴深取,引而上之。上者出也,去也。皆阴火有余,阳气不足,伏匿于地中者,荣血也。当从阴引阳,先于地中升举阳气,次泻阴火,乃导气同精之法。’帝曰:‘补泻奈何?’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问,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东垣曰:“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阳应象论云:‘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定其血脉,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导引之。’夫阴病在阳者,是天外风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俞、脏俞。是人之受天外客邪,亦有二说。中于阳则流于经,此病始于外寒,终归外热,故以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俞,非止风寒而已。六淫湿暑燥火。皆五脏所受,乃筋骨血脉受邪,各有背上五脏俞以除之。伤寒一说从仲景,中八风者有风论。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肠俞,中湿者治在胃俞,中燥者治在大肠俞,此皆六淫客邪有余之病,皆泻其背之腑俞,若病久传变,有虚有实,各随病之传变,补泻不定,治只在背腑俞。另有上热下寒。经曰:‘阴病在阳者,当从阳引阴,必须先去络脉经隧之血。’若阴中火旺,上腾于天,致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独泻其六阳,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只去阴火,只损脉络经隧之邪,勿误也。阳病在阴者,当从阴引阳,是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又曰:‘饮食失节,又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致谷气、荣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阳气,是五阳之气先绝于外。’外者天也,下流伏于坤土阴火之中,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当从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故曰从阴引阳。若元气愈不足,治在腹上诸腑之募穴,若传在五脏,为九窍不通,随各窍之病,治其各脏之募穴于腹,故曰五脏不平,乃六腑元气闭塞之所生也。又曰:‘五脏不和,九窍不通,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曰阳不胜其阴。’凡治腹之募,皆为元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若错补四末之俞,错泻四末之荥,错泻者,差尤甚矣。按歧伯所说,只取穴于天上。天上者,人之背上五脏六腑之俞,不当泻而泻,岂有生者乎?兴言及此,寒心切骨,若六淫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错取穴于胃之合,及诸腹之募者,必危。亦歧伯之言,下工岂可不慎哉!”

东垣曰:“三焦元气衰王。《黄帝针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结。下气不足,则为痿厥心闷,补足外踝,留之。’”

东垣曰:“一富者前阴臊臭,又因连日饮酒,腹中不和,求先师治之,曰:‘夫前阴足厥阴之脉络,循阴器出其挺。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为五臭,入肝为臊,此其一也。当于肝经中泻行间,是治其本;后于心经中泻少冲,乃治其标。’”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涉及的各类药方、验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中医 黄帝内经大全
《黄帝内经》
中医 本草纲目大全
《本草纲目》
中医 伤寒论大全
《伤寒论》
中医 神农本草经大全
《神农本草经》
中医 难经大全
《难经》
中医 千金方大全
《千金方》
中医 金匮要略大全
《金匮要略》
中医 奇经八脉考大全
《奇经八脉考》
中医 濒湖脉学大全
《濒湖脉学》
中医 药性歌括四百味大全
《药性歌括四百味》
中医 针灸大成大全
《针灸大成》
中医 四圣心源大全
《四圣心源》
中医 洗冤集录大全
《洗冤集录》
中医 食疗本草大全
《食疗本草》
中医 饮膳正要大全
《饮膳正要》
中医 肘后备急方大全
《肘后备急方》
中医 扁鹊心书大全
《扁鹊心书》
中医 温病条辨大全
《温病条辨》
中医 医学源流论大全
《医学源流论》
中医 伤寒杂病论大全
《伤寒杂病论》
中医 遵生八笺大全
《遵生八笺》
中医 药性赋大全
《药性赋》
中医 景岳全书大全
《景岳全书》
中医 外经微言大全
《外经微言》
中医 血证论大全
《血证论》
中医 针经指南大全
《针经指南》
中医 敖氏伤寒金镜录大全
《敖氏伤寒金镜录》
中医 保婴撮要大全
《保婴撮要》
中医 保幼新编大全
《保幼新编》
中医 包氏喉证家宝大全
《包氏喉证家宝》
中医 博济方大全
《博济方》
中医 濒湖炮炙法大全
《濒湖炮炙法》
中医 白喉全生集大全
《白喉全生集》
中医 白喉条辨大全
《白喉条辨》
中医 笔花医镜大全
《笔花医镜》
中医 辨症玉函大全
《辨症玉函》
中医 辨证录大全
《辨证录》
中医 丛桂草堂医草大全
《丛桂草堂医草》
中医 产宝大全
《产宝》
中医 产鉴大全
《产鉴》
中医 刺灸心法要诀大全
《刺灸心法要诀》
中医 察病指南大全
《察病指南》
中医 察舌辨症新法大全
《察舌辨症新法》
中医 慈幼便览大全
《慈幼便览》
中医 慈幼新书大全
《慈幼新书》
中医 成方切用大全
《成方切用》
中医 曹仁伯医案论大全
《曹仁伯医案论》
中医 此事难知大全
《此事难知》
中医 程杏轩医案大全
《程杏轩医案》
中医 褚氏遗书大全
《褚氏遗书》
中医 长沙方歌括大全
《长沙方歌括》
中医 长沙药解大全
《长沙药解》
中医 陈氏幼科秘诀大全
《陈氏幼科秘诀》
中医 丁甘仁医案大全
《丁甘仁医案》
中医 丹医秘授古脉法大全
《丹医秘授古脉法》
中医 丹台玉案大全
《丹台玉案》
中医 丹溪心法大全
《丹溪心法》
中医 丹溪手镜大全
《丹溪手镜》
中医 丹溪治法心要大全
《丹溪治法心要》
中医 大小诸证方论大全
《大小诸证方论》
中医 痘疹心法要诀大全
《痘疹心法要诀》
中医 读医随笔大全
《读医随笔》
中医 跌打损伤回生集大全
《跌打损伤回生集》
中医 跌打损伤方大全
《跌打损伤方》
中医 跌损妙方大全
《跌损妙方》
中医 达生编大全
《达生编》
中医 儿科萃精大全
《儿科萃精》
中医 儿科要略大全
《儿科要略》
中医 儿科醒大全
《儿科醒》
中医 仿寓意草大全
《仿寓意草》
中医 傅青主女科大全
《傅青主女科》
中医 傅青主男科大全
《傅青主男科》
中医 妇人规大全
《妇人规》
中医 妇科心法要诀大全
《妇科心法要诀》
中医 妇科玉尺大全
《妇科玉尺》
Latest release
最新发布
1白前11-30
2白薇11-30
3徐长卿11-30
4鬼督邮11-30
5细辛11-30
6龙胆11-30
7贝母11-30
8苦参11-30
9升麻11-30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