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艾灸五大穴位,祛湿效果显著!
2025-03-28浏览:35次收藏
中医认为,“湿”为“六淫邪气”之一,其性粘滞、易伤阳气,其病缠绵难愈。作为六气之一,“湿”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润养人体,一旦缺失,人就会变得干巴巴。可如果湿气过重,则会成为致病因素,表现在机体,则会遏制气机,气机上通下达不畅,使人浑身不对劲。外湿跟居住的环境、气候的变化等都有关系。比如说经常居住的这个场所比较潮湿,或者气候比较容易下雨。肺为娇脏,位于身体的最上方,也是邪气入侵的第一道防线,若是肺气虚,不能抵御外邪,就会容易让湿邪入体。内湿,是身体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跟平常嗜酒或过食生冷、饮料、肥甘油腻等有关系,这些会导致我们脾阳失运,脾气虚出现了湿气重。如果舌苔很厚腻,或舌体胖大,舌头边缘有明显齿痕,那基本可以确定体内有湿。如果还同时伴有面色晦暗,且发黄,早上起床的时候眼皮浮肿或眼袋明显,这些信号都说明了体内湿气比较明显。如果大便像熟的过度的香蕉一样,外形软烂有黏腻不成形,粘在马桶上不易被冲走,这也说明体内有湿气,消化吸收的功能是异常的。如果到了该吃饭的时候,没有饥饿的感觉,吃一点东西就感觉到胃里胀胀的,在吃饭的过程中还有隐隐的恶心感,这些现象也都是脾胃功能较弱、体内湿气过重的表现之一,而且这种现象更容易表现在夏季。湿气重的人起床以后,会感觉到小腿肚的发酸、发沉、发胀,还可能在短时间内体重明显增加,表现为虚胖的特征,更严重的人会出现为下肢水肿。湿气重的人常常会有胸闷的感觉,很想长出一口气才觉得舒服,身体特别疲乏、懒得活动,有头晕脑胀的感觉,容易困倦、记忆力减退。艾灸是中医的一种治病疗法。用艾绒等做艾柱(离皮肤3-5厘米处),烧灼或薰烤身体穴位或某一部位,或者在体表放置薄片生姜等,隔姜熏烤。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艾灸养生祛病养生的效果。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适用于湿滞、胃脘饱胀、嗳气者。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经,而膀胱经作为人体的祛湿排污通道,委中穴是这个通道的排污口,如果此处不通畅,湿气便排不出去,就会导致关节炎、腰痛等疾病的发生。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而脾有运化水湿之功,在临床上,阴陵泉有“健脾利湿第一穴”之称,可用于各种水肿、黄疸、心胸痞满、小便不利之症。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具有调理脾胃、疏风化湿功能,还能补中益气、扶正祛邪,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艾灸此穴通调脾胃气机、祛湿化痰。艾灸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外治法,在祛痰祛湿、养生保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具体情况辩证施治,合理选择穴位。科学施灸,从而起到调节人体免疫力作用,减少疾病诱发。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所涉及到的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期待您的原创投稿,邮箱:501637276@qq.com,康源热线:13343951568

-
-
24小时 培训咨询
133-4395-1568
24小时 产品咨询
156-0395-15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