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绪论》 - 方制总义
2024-06-26 1232 收藏

灵枢刺节真邪篇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

素问疏五过论曰∶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五运六气,各有太过不及,故曰气有多少,人之疾病,必随气而为盛衰。故治之缓急,方之大小,亦必随其轻重而有要约也。)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岁有司天在泉,则气有高下,经有脏腑上下,则病有远近,在里曰中,在表曰外。缓者治宜轻,急者治宜重也,适其至所为故。言必及于病至之所,而不可过,亦不可不及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

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大要,大约也。主病之谓君,君当倍用。佐君之谓臣,比君当减。

奇者阳数,即古所谓单方也。偶者阴数,即古所谓复方也。故君一臣二其数三,君二臣三其数五,皆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其数六,君二臣六其数八,皆偶之制也。奇方属阳而轻,偶方属阴而重。)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偶,下者不以奇。(近者为上为阳,故用奇方,用其轻而缓也。远者为下为阴,故用偶方,用其重而急也。汗者不以偶,阴沉不能达表也。下者不以奇,阳升不能降下也。按本节特举奇偶阴阳,以分汗下之概,则气味之阴阳,又岂后于奇偶哉。故下文复言之,此其微意,正不止于品数之奇偶,而实以发明方制之义尔。

旧本云∶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而王太仆注云∶表汗药不以偶方,泄下药不以奇制,是注与本文相反矣。然王注得理,而本文似误,今改从之,奇音箕。)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补上治上制以缓,欲其留布上部也。补下治下制以急,欲其直达下焦也。故欲急者,须气味之浓。欲缓者,须气味之薄。若制缓方而气味浓,则峻而去速。用急方而气味薄,则柔而不前。唯缓急浓薄得其宜,则适其病至之所,而治得其要矣。)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言病所有深远,而药必由于胃。设用之无法,则药未及病,而气味在中道而止矣。故当以食为助,而使其无远勿达,是过之也。如饮酒啜粥,以助药力之类。由此类推,则服食之疾徐。

根梢之升降,以及汤膏丸散,各有所宜,故云无越其制度也。王冰曰∶假如病在肾,而心气不足,服药宜急过之。不以气味饲心,肾药凌心,心复益衰矣,余上下远近例同。完素曰∶圣人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则上下俱无犯。故曰∶诛伐无过,命曰大惑。好古曰∶治上必防下,治表必连里。用黄芩以治肺,必妨脾。用苁蓉以治肾,必妨心。服干姜以治中,必偕上。服附子以补火,必涸水。按服药节度。古今相传,有食前食后之分。然后宜食远腹空,然后服之。食后断不可服,盖饮食皆受纳于胃,胃气散精于脾,脾复传精于肺,肺主治节,然后分布脏腑,是胃乃人身分金之炉也。未有药不入胃,而能即至于六经者。况肺为华盖,窍皆下向,以受饮食之薰蒸。药入于胃,亦必游溢精气,以上蒸于肺。未闻心药饮至心间,而始入心,肺药饮至肺间,而始入肺也。若上膈之药,食后服之,胃气先为别食所填塞,必待前食化完,方能及后药,是欲速而反缓矣。且经脉在肉理之中,药之糟粕,如何得到,其所到者,不过气味尔。若云上膈之药,须令在上。下膈之药,须令在下。则治头之药,必须在头。治足之药,必须在足乎。此理之显明易见者也,不可不正其误。)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平气之道,平其不平之谓也。如在上为近,在下为远,远者近者,各有阴阳表里之分,故远方近方,亦各有奇偶相兼之法。如方奇而分两偶,方偶而分两奇。皆互用之妙也。故近而奇偶,制小其服,小则数多而盖于九。盖数多则分两轻,分两轻则性力薄而仅及近处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则数少而止于二。盖少则分两重,分两重则性力专而直达深远也,是皆奇偶兼用之法。若病近而大其制,则药胜于病,是谓诛伐无过。病远而小其制,则药不及病,亦犹风马牛不相及尔。上文云近者奇之,远者偶之,言法之常也。此云近而奇偶,远而奇偶,言用之变也。知变知常,则其应用不穷矣。)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此示人以圆融通变也。如始也用奇,奇之而病不去,此其必有未合,乃当变而为偶,奇偶迭用,是曰重方,即后世所谓复方也。

若偶之而又不去,则当求其微甚真假,而反佐以取之。反佐者,谓药同于病而顺其性也。如以热治寒,而寒拒热,则反佐于寒而入之。以寒治热,而热格寒,则反佐以热而入之。又如寒药热用,借热以行寒,热药寒用,借寒以行热,是皆反佐变通之妙用也。因势利导,则易为力尔。王太仆曰∶夫热与寒背,寒与热违,微小之热,为寒所折,微小之冷,为热所消。

甚大寒热,则必能与违性者争雄,能与异气者相格。声不同不相应,气不同不相合。如是则且惮而不敢攻之,攻之则病气与药气抗衡,而自为寒热,以开闭固守矣。是以圣人反其佐以同其气,令声气应合,复令寒热参合,使其始同终异。凌润而败坚,刚强必折,柔脆同消尔。完素曰∶流变在乎病,主病在乎方,制方在乎人。方有七,大小缓急奇偶复也。大小者,制奇偶之法也。假如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奇之小方也。大承气汤,抵当汤,奇之大方也,所谓因其攻里而用之也。桂枝麻黄,偶之小方也。葛根青龙,偶之大方也,所谓因其发表而用之也。故曰∶汗不以奇,下不以偶。从正曰∶大方有二,有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病有兼证,而邪不一,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之,有分两大而顿服之大方,肝肾及下部之病,道远者宜之。王太仆以心肺为近,肝肾为远,脾胃为中。刘河间以身表为远,身里为近。以予观之,身半以上其气三,天之分也,身半以下其气三,地之分也,中脘人之分也。小方有二,有君一臣二之小方。病无兼证,邪气专一,可一二味治者宜之。有分两少而顿服之小方,心肺及在上之病者宜之,徐徐细呷是也。完素曰∶肝肾位远,药味多则其气缓,不能速达于下,必大剂而数少,取其性急下走也。心肺位近,药味少则其气急下走,不能升发于上,必小剂而数多,取其易散上行也。王氏所谓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肾服一,乃五脏生成之数也。从正曰∶缓方有五,有甘以缓之之方,甘草糖蜜之属是也。病在胸膈,取其留恋也。有丸以缓之之方,比之汤散,其行迟慢也。有品件众多之缓方,药众则递相拘制,不得各骋其性也。有无毒治病之缓方,无毒则性纯功缓也。有气味俱薄之缓方,气味俱薄,则长于补上治上,比至其下,药力已衰矣。急方有四,有急病急攻之急方,中风关格之病是也。有汤散荡涤之急方,下咽易散而行速也。有毒药之急方,毒性能上涌下泄,以夺病势也。有气味俱浓之急方,气味俱浓,则直趋于下,而力不衰也。奇方有二,有独用一物之奇方,病在上而近者宜之,有药合阳数,一三五七九之奇方,宜下不宜汗。偶方有三,有两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二方相合之偶方,古谓之复方,皆病在上而远者宜之,有药合阴数,二四六八十之偶方,宜汗不宜下。王太仆言汗药不以偶,则气不足以外发。下药不以奇,则药毒攻而致过。而仲景制方,桂枝汗药,反以五味为奇。大承气下药,反以四味为偶。岂临事制宜,复有增损乎。好古曰∶奇之不去复以偶,偶之不去复以奇,故曰复∶复者重也,再也。所谓十补一泄,数泄一补也。又伤寒见风脉,伤风见寒脉,为脉证不相应,宜以复方主之。从正曰∶复方有三,有二方三方及数方相合之复方,如桂枝二越婢一汤,及五积散之属是也。又本方之外,别加余药,如调胃承气加连翘薄荷黄芩栀子为凉膈散之属是也。有分两均齐之复方,如胃风汤各等分是也。王太仆以偶为复方,今七方中有偶又有复。岂非偶乃二方相合,复乃数方相合之谓乎。完素曰∶方有七,剂有十。方不七,不足以尽方之变。剂不十,不足以尽剂之用。方不对证,非方也。剂不蠲疾,非剂也。此乃太古先师,设绳墨而取曲直,叔世方士,乃出规矩以为方圆。夫物各有性,制而用之,变而通之,施于品剂,其功用岂有穷哉?十剂大意,散见于本草从新内。)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涌,吐也。泄,泻也。渗泄,利小便及通窍也。辛甘酸苦咸淡,六者之性。辛主散主润,甘主缓,酸主收主急,苦主燥主坚,咸主软,淡主渗泄。脏气法时论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故五味之用,升而轻者为阳,降而重者为阴。各因其利而行之,则气可调而平矣。涌音涌,如泉涌也。软同。)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非调气,谓病有不因于气而得者也。王太仆曰∶病生之类有四,一者始因气动而内有所成,谓积聚症瘕,瘤气瘿气,结核癫痫之类也。二者因气动而外有所成,谓痈肿疮疡,疣疥疽痔,掉螈浮肿,目赤瘭疹,肿痛痒之类也。三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内,谓留饮癖食,饥饱劳损,宿食霍乱,悲恐喜怒,想慕忧结之类也。四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谓瘴气贼魅,虫蛇蛊毒,蜚尸鬼击,冲薄坠堕,风寒暑湿所射,刺割捶仆之类也。凡此四类,有独治内而愈者,有兼治内而愈者,有独治外而愈者,有兼治外而愈者,有须齐毒而攻击者,有须无毒而调引者。其于或重或轻,或缓或急,或收或散,或润或燥,或或坚,用各有所宜也。)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言但能去疾就安,即为良方。不论药之有毒无毒,一以所治之病为主。方之大小,当因病之轻重,而为之制也。)帝曰∶请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此言用方之制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此正治法也。)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病之微者,如阳病则热,阴病则寒,真形易见。其病则微,故可逆之,逆即下文之正治也。病之甚者,如热极反寒,寒极反热,假证难辨,其病则甚,故当从之,从即下文之反治也。王太仆曰∶夫病之微小者,犹人火也,遇草而,得本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故逆其性气以折之攻之。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火扑减。然逆之谓以寒攻热,以热攻寒,从之谓攻以寒热,须从其性用,不必皆同。是以下文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此之谓乎。)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温之,温养之也。逸者,奔逸溃乱也。行之,行其逆滞也。平之,安之也。上之,吐之也。

摩之,按摩之也。薄之,追其隐藏也。劫之,夺其强盛也。适事为故,适当其为事之故也。)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以寒治热,以热治寒,逆其病者,谓之正治。以寒治寒,以热治热,从其病者,谓之反治。从少,谓一同而二异。从多,谓二同而一异。必观其事之轻重,而为之增损。然则宜于全反者,自当尽同无疑矣。按治有逆从者,以病有微甚。病有微甚者,以证有真假也。寒热有真假,虚实有真假。

真者正治,知之无难。假者反治,乃为难尔。如寒热之真假者,真寒则脉沉而细,或弱而迟。为厥逆,为呕吐,为腹痛,为飧泄下利,为小便清频。即有发热,必欲得衣,此浮热在外,而沉寒在内也。真热则脉数有力,滑大而实,为烦躁喘满,为声音壮厉,或大便秘结,或小水赤涩,或发热掀衣,或胀疼热渴,此皆真病。真寒者宜温其寒,真热者宜解其热,是当正治者也。至若假寒者,阳证似阴,火极似水也。外虽寒而内则热,脉数而有力,或沉而鼓击,或身寒恶衣,或便热秘结,或烦渴引饮,或肠垢臭秽,此则恶寒非寒,明是热证,所谓热极反兼寒化,亦曰阳盛格阴也。假热者,除证似阳,水极似火也。外虽热而内则寒,脉微而弱,或数而虚,或浮大无根,或弦芤断续。身虽炽热,而神则静,语虽谵妄,而声则微。

或虚狂起倒,而禁之即止。或蚊迹假斑,而浅红细碎。或喜冷水,而所用不多。或舌胎面赤,而衣被不撤。或小水多利,而大便不结。此则恶热非热,明是寒证,所谓寒极反兼热化,亦曰阴盛格阳也,此皆假病。假寒者清其内热,内清则浮阴退舍矣。假热者温其真阳,中温则虚火归原矣,是当从治者也。又如虚实之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此不易之法也。然至虚有盛候,则有假实矣。大实有羸状,则有假虚矣。总之虚者,正气虚也。为色惨形疲,为神衰气怯。或自汗不收,或二便失禁,或梦遗精滑,或呕吐隔塞,或病久攻多,或气短似喘,或劳伤过度,或暴困失志,或外证虽实,而脉弱无神者,皆虚证之当补也。实者,邪气实也。或外闭于经络,或内结于脏腑,或气壅而不行,或血留而凝滞,必脉病俱盛者,乃实证之当攻也。然而虚实之间,最多疑似,有不可不辨其真尔。如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此虚实之大法也。设有人焉,正已夺而邪方盛者,将顾其正而补之乎,抑先其邪而攻之乎。见有不的,则死生系之,此其所以宜慎也。夫正者本也,邪者标也。若正气即虚,则邪气虽盛,亦不可攻。盖恐邪未去而正已先脱,呼吸变生,则措手无及。故治虚邪者,当先顾正气,正气存则不致于害。且补中自有攻意,盖补阴即所以攻热,补阳即所以攻寒。

世未有正气复而邪不退者,亦未有正气竭而命不倾者。如必不得已,亦当酌量缓急,暂从权宜。从少从多,寓战于守,斯可矣,此治虚之道也。若正气无损者,邪气难微,自不宜补,盖补之则正无与而邪反盛,适足以藉寇兵而资盗粮。故治实证者。当直去其邪,邪去则身安。但法贵精专,便臻速效,此治实之法也。要之能胜攻者,方是实证,实者可攻,何虑之有。不能胜攻者,便是虚证。气去不返,可不寒心,此邪正之本末,有不可不知也。

惟是假虚之证不多见,而假实之证最多也。假寒之证不难治,而假热之治多误也。然者多热,虚者多寒。如丹溪曰∶气有余,便是火。故实能受寒,而不知气不足便是寒,故虚能受热,医有不知真假本末者,害无穷矣。)帝曰∶反治谓何?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热因寒用者,如大寒内结,当治以热,然寒甚格热,热不得前,则以热药冷服。下嗌之后,冷体即消,热性便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此热因寒用之法也。寒因热用者,如大热在中,以寒攻治,则不入,以热攻治,则病增。乃以寒药热服,入腹之后,热气即消,寒性遂行,情且协和,而病以减,此寒因热用之法也,如五常政大论云∶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亦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之义。塞因塞用者,如下气虚乏,中焦气壅,欲散满则更虚其下,欲补下则满甚于中。治不知本,而先攻其满,药入或减,药过依然,气必更虚,病必渐甚。乃不知少服则资壅,多服则宣通。峻补其下,以疏启其中,则下虚自实,中满自除,此塞因塞用之法也。如大热内蓄,或大寒内凝,留滞,泻利不止,寒滞者以热下之,热滞者以寒下之,此通因通用之法也。以上四治,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既得其本,而以真治真,以假对假始也治类似同,其终也病变则异矣,是为反治之法,故可使破积溃坚,气和而病必已也入声。)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气调而得者,言气本调和,而偶感于外也。岐伯言其治法,亦无过逆之从之而已,其间有宜主治逆而佐从之者,有宜主治从而佐逆之者,皆所以疏泄其邪气,而令其调和,此治气调而病于外者之道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主病者,对证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两重,赖数可出入,而分两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此则君臣佐使之义,非上下三品,如下文善恶殊贯之调也。使去声。)帝曰∶三品何谓?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前言方制,言处方之制,故有君臣佐使。此言药性善恶,故有上中下之殊。神农云∶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故在本草经有上中下三品之分,此所谓善恶之殊贯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者,内为本。从外之内者,外为本。但治其本,无不愈矣。)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病虽盛于标,治外不相及,自各一病也。主病,重病也。此犹律家二罪俱发,科其重也。按此篇即三因之义也,如金匮要略曰∶千般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也。故无择着三因方曰∶有内因,有外因,有不内外因。盖本于仲景之三条,而仲景之论,实本诸此尔。昌震切,病也。)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前问病之中外,答以标本之义。故此复问,盖欲明阴阳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方,法也。阴阳,三阴三阳也。中外,脏腑经络也。各守其乡,各安于其所也。微者调之,谓小寒之气,和之以温。小热之气,和之以凉也。其次平之,谓大寒之气,平之以热。大热之气,平之以寒也。盛者夺之,谓邪之甚者,当直攻而取之。如甚于外者汗之,甚于内者下之。凡宜寒宜热,宜温宜凉,各求其同气者,以衰去之,是谓随其所利也。别必列切。)素问五常政大论。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约,度也。禁服篇曰∶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岐伯曰∶病有新久,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病重者宜大,病轻者宜小,无毒者宜多,有毒者宜少,皆常制之约也。)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药性有大毒常毒小毒无毒之分,去病有六分七分八分九分之约者。盖以治病之法,药不及病,则无济于事。药过于病,则反伤其正,而生他患矣。故常知约制,而进止有度也。

王氏曰∶大毒之性烈,其为伤也多。小毒之性和,其为伤也少。常毒之性,减大毒之性一等,加小毒之性一等,所伤可知也。故至约必止之,以待来证尔。然无毒之药,性虽平和,久而多之,则气有偏胜,必有偏绝。久攻之则脏气偏弱,既弱且困,不可长也,故十去其九而止。)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病已去其六七八九,而有余未尽者,则当以谷肉果菜食养,以尽病邪,勿以毒药尽病邪也。如藏气法时论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者是也。然毒药难有约制,而饮食亦贵得宜,不可使之太过,过则反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如此而犹有未尽,则再行前法以渐除之。宁从乎慎也,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五运有纪,六气有序,四时有令,阴阳有节,皆岁气也。人气应之以生长收藏,即天和也。设不知岁气变迁,而妄呼寒热,则邪正盛衰无所辨,未免犯岁气,伐天和矣。天枉之由,此其为甚。)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邪气实者复助之,盛其盛矣。正气夺者复攻之,虚其虚矣。不知虚实,妄施攻补,以致盛者愈盛,虚者愈虚。真气日消,则病气日甚,遗人夭殃,医之咎也。)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盛其盛,是致邪也。

虚其虚,是失正也。重言之,所以深戒夫伐天和而绝人长命,以见岁气不可不慎也。)厥阴(木风)司天,(巳亥年)风淫所胜,平以辛凉,(王注云,厥阴气未为盛热,故以凉药平之。)佐以甘苦,以甘缓之,以酸泻之。(风为木气,金能胜之,故平以辛凉。过于辛,恐反伤其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甘益气也。木性急,故以甘缓之,以酸泻之者。木之正味,其泻以酸也。)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或气有不及,则金之清气,反能胜之。

故当少阴(火君)司天,(子午年)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热为火气,水能胜之,故平以咸寒,佐以甘苦。甘胜咸,所以防咸之过也。苦能泄,所以去热之实也。

热盛于经而不敛者,以酸收之。)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或气有不及,则水之寒气,反能胜之,故当治以甘温。甘能胜水,温能制寒也。佐以苦酸辛,寒得苦而温,得辛而散。且火为水胜,则心苦缓,故宜食酸以收之。)太阴(湿土)司天,(丑未年)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湿为土气,燥能除之,故平以苦热。酸从木化,制土者也。而辛胜酸,所以防酸之过也,故佐以酸辛。以苦燥之者,苦从火化也。以淡泄之者,淡能利窍也。脏气法时论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是也。)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湿郁于上而成热者,治以苦温。苦以泄热,温以行湿也。佐以甘辛,甘以和中,辛以散郁也。则湿热之在上,以微汗如故而止矣。)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苦寒所以祛热,热胜则亡阴液,故佐以苦酸。)少阳(相火)司天,(寅申年)火淫所胜,平以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水能胜火,故平以咸冷。苦能泻火之实,甘能缓火之急,故佐以苦甘。

火盛而散越者,以酸收之。火郁而留伏者,以苦发之。然以发去火,未免伤气,故又当以酸复之,而火热二气同治也。)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或气有不及,与上文寒胜热淫大同。)阳明(燥金)司天,(卯酉年)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燥为金气,火能胜之,平以苦温,苦从火化也。佐以酸辛,酸能生津,辛能润燥也。燥结不通,则邪实于内,故以苦下之。)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辛寒所以润燥散热,苦甘所以泻火生金。)太阳(寒水)司天,(辰戌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辛热足以散寒,苦甘可以胜水。以咸泻之,水之正味,其泻以咸也。)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或气有不及,则热反胜之,故治以咸冷,抑火邪也,佐以苦辛,苦能泄热,辛能散热也。)厥阴(风木)在泉,(寅申年)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治以辛凉,佐以甘苦,以甘缓之,俱与上文司天治同。以辛散之者,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也。)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以辛平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俱与司天反胜治同。以辛平之者,木之正味,其补以辛,金之正味,其泻以辛也。)少阴(君火)在泉,(卯酉年)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俱与上文司天治同。以苦发之者,热郁于内而不解者,以苦发之。)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此与上文司天反胜大同。以咸平之者,火之正味,其补以咸,水之正味,其泻以咸也。太阴湿土)在泉,(辰戌年)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此与司天之治大同。)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或气有不及,则火之热气,反能胜之。故当治以苦冷,抑火邪也。佐以咸甘,咸寒制热,甘温补土也。以苦平之,即苦冷之义。)少阳(相火)在泉,(巳亥年)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苦发之。(相火,畏火也,故宜治以咸冷。苦能泄火,辛能散火,故用以为佐。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义与上文热淫治同。)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辛苦,以咸平之。(或气有不及,与上文热司于地者同其治。)阳明(燥金)在泉,(子午年)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为金气,火能胜之,治以苦温,苦从火化也。佐以甘辛,木受金伤,以甘缓之,金之正味,以辛泻之也。燥结不通,则邪实于内,故当以苦下之,按上文燥淫所胜,佐以酸辛,与此甘辛稍异。

又如六元正纪大论,子午年阳明在泉,亦云下酸温,皆与此不同。考之脏气法时论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用酸补之,辛泻之,正此之辨。)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或气有不及,则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以金司于地,气本肃杀。若用大寒,必助其惨,故但宜平寒抑其热尔。佐以苦甘,所以泻火也。以酸平之,金之正味,其补以酸也。以和为利,戒过用也,即平寒之意。)太阳(寒水)在泉,(丑未年)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寒为水气,土能胜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甘从土化,热从火化也,佐以苦辛等义。如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也。)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或气有不及,则热反胜之,故治以咸冷,抑火邪也。佐以甘辛,甘泻火而辛能散也。以苦平之者,水之正味,其补以苦也。

王氏曰∶此六气方治,与前淫胜法殊贯。其云治者,泻客邪之胜气也。云佐者,皆所利所宜也。云平者,补已弱之正气也。时珍曰∶司天主上半年,天气司之,故六淫谓之所胜,上淫于下也,故曰平之。在泉主下半年,地气司之,故六淫谓之于内,外淫于内也,故曰治之。

当其时而反得胜已之气,谓之反胜。按六气盛衰不常,有所胜则有所复。王氏亦曰∶凡先有胜,后必复,详见至真要大论。欲深造者,当究心焉。按以上所言,乃五运六淫客气,随每岁年辰而变迁者也。又凡一岁之主气,始于大寒日,交厥阴风木之初气,次至春分日,交少阴君火之二气。次至小满日,交少阳相火之三气。次至大暑日,交太阴湿土之四气。次至秋分日,交阳明燥金之五气。次至小雪日,交太阳寒水之终气。每气各主六十日,六气分主四时,岁岁如常,故曰主气。客气布行天令,以加临于主气之上,斯上下相召,而病变生矣。

时珍曰∶经云,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又曰∶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以顺化成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经又云,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此则不伐天和,而又防其太过,所以体天地之大德也。味者舍本从标,春用辛凉以伐木,夏用咸寒以抑火,秋用苦温以泄金,冬用辛热以涸水。谓之时药,殊背素问逆顺之理。以夏月伏阴,冬月伏阳,推之可知矣。虽然,月有四时,日有四时。或春得秋病,夏得冬病。神而明之,机而行之,变通权宜,又不可执一也。)

上一篇:内经方 目录 下一篇:凡例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涉及的各类药方、验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中医 黄帝内经大全
《黄帝内经》
中医 本草纲目大全
《本草纲目》
中医 伤寒论大全
《伤寒论》
中医 神农本草经大全
《神农本草经》
中医 难经大全
《难经》
中医 千金方大全
《千金方》
中医 金匮要略大全
《金匮要略》
中医 奇经八脉考大全
《奇经八脉考》
中医 濒湖脉学大全
《濒湖脉学》
中医 药性歌括四百味大全
《药性歌括四百味》
中医 针灸大成大全
《针灸大成》
中医 四圣心源大全
《四圣心源》
中医 洗冤集录大全
《洗冤集录》
中医 食疗本草大全
《食疗本草》
中医 饮膳正要大全
《饮膳正要》
中医 肘后备急方大全
《肘后备急方》
中医 扁鹊心书大全
《扁鹊心书》
中医 温病条辨大全
《温病条辨》
中医 医学源流论大全
《医学源流论》
中医 伤寒杂病论大全
《伤寒杂病论》
中医 遵生八笺大全
《遵生八笺》
中医 药性赋大全
《药性赋》
中医 景岳全书大全
《景岳全书》
中医 外经微言大全
《外经微言》
中医 血证论大全
《血证论》
中医 针经指南大全
《针经指南》
中医 敖氏伤寒金镜录大全
《敖氏伤寒金镜录》
中医 保婴撮要大全
《保婴撮要》
中医 保幼新编大全
《保幼新编》
中医 包氏喉证家宝大全
《包氏喉证家宝》
中医 博济方大全
《博济方》
中医 濒湖炮炙法大全
《濒湖炮炙法》
中医 白喉全生集大全
《白喉全生集》
中医 白喉条辨大全
《白喉条辨》
中医 笔花医镜大全
《笔花医镜》
中医 辨症玉函大全
《辨症玉函》
中医 辨证录大全
《辨证录》
中医 丛桂草堂医草大全
《丛桂草堂医草》
中医 产宝大全
《产宝》
中医 产鉴大全
《产鉴》
中医 刺灸心法要诀大全
《刺灸心法要诀》
中医 察病指南大全
《察病指南》
中医 察舌辨症新法大全
《察舌辨症新法》
中医 慈幼便览大全
《慈幼便览》
中医 慈幼新书大全
《慈幼新书》
中医 成方切用大全
《成方切用》
中医 曹仁伯医案论大全
《曹仁伯医案论》
中医 此事难知大全
《此事难知》
中医 程杏轩医案大全
《程杏轩医案》
中医 褚氏遗书大全
《褚氏遗书》
中医 长沙方歌括大全
《长沙方歌括》
中医 长沙药解大全
《长沙药解》
中医 陈氏幼科秘诀大全
《陈氏幼科秘诀》
中医 丁甘仁医案大全
《丁甘仁医案》
中医 丹医秘授古脉法大全
《丹医秘授古脉法》
中医 丹台玉案大全
《丹台玉案》
中医 丹溪心法大全
《丹溪心法》
中医 丹溪手镜大全
《丹溪手镜》
中医 丹溪治法心要大全
《丹溪治法心要》
中医 大小诸证方论大全
《大小诸证方论》
中医 痘疹心法要诀大全
《痘疹心法要诀》
中医 读医随笔大全
《读医随笔》
中医 跌打损伤回生集大全
《跌打损伤回生集》
中医 跌打损伤方大全
《跌打损伤方》
中医 跌损妙方大全
《跌损妙方》
中医 达生编大全
《达生编》
中医 儿科萃精大全
《儿科萃精》
中医 儿科要略大全
《儿科要略》
中医 儿科醒大全
《儿科醒》
中医 仿寓意草大全
《仿寓意草》
中医 傅青主女科大全
《傅青主女科》
中医 傅青主男科大全
《傅青主男科》
中医 妇人规大全
《妇人规》
中医 妇科心法要诀大全
《妇科心法要诀》
中医 妇科玉尺大全
《妇科玉尺》
Latest release
最新发布
1水玉簪11-19
2水珍珠菜11-19
3水珠草11-19
4水甘草11-19
5水田七叶11-19
6野苋菜11-15
7野苎麻11-15
8野苏麻11-15
9野苜蓿11-15
Chinese Medicine
绪论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