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绪论》 - 内经方
2024-06-26 511 收藏

(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其书乃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讲求而成。其方高简奥妙,不易测识,今人罕能用之者。然既为古圣之神方,自不得不以冠于卷首。)用醇酒二十斤,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渍酒中,浸以绵絮布巾,用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灵枢寿夭刚柔篇。(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按汉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盖灵枢九卷,素问九卷,即内经也。二经各载八十一篇,皆合黄盅九九之数,而天人之道,尽乎是矣。)黄帝曰∶余闻刺有三变,何谓三变?(按史记,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继神农而有天下,都轩辕之邱,以土德王,故号黄帝。)伯高答曰∶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刺营者,刺其阴。刺卫者,刺其阳。刺寒痹者,温其经。三刺不同,故曰三变。)黄帝曰∶刺三变者奈何?伯高答曰∶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调经论亦曰∶取血于营,取气于卫,内热义如下文。)黄帝曰∶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伯高答曰∶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营主血,阴气也。

病在阴分,则阳胜之,故为寒热往来。阴病则阴虚,阴虚则无气,故为少气。邪在血,故为上下妄行。所以刺营者,当刺其血分。)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音佛)忾(音戏)。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卫属阳,为水谷之悍气。病在阳分,故为气痛。气无定形,故时来时去。怫,郁怒也。忾,太息也。贲响,腹鸣如奔也。皆气分之病。风寒外袭而客于肠胃之间,以六腑属表,而阳邪归之,故病亦生于卫气。)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痹不仁。(寒痹久留不去,则血脉不行,或凝滞而为痛,或皮肤不知痛痒,而为不仁。)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淬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内热,谓温其经也。布衣血气涩浊,故当以火淬之,即近世所用雷火针,及艾蒜蒸炙之类。淬音翠,灼也。)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答曰∶用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

凡四种,皆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纳酒中。置酒马矢(音愠)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绵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音醉)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音子)与绵絮,复(音福)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咀者,谓碎之如大豆。其粒颗可以咀嚼之,又吹去细末,然后煎之,取其清汁也。渍,浸也。马矢中者,燃干马屎而煨之也,此西北方所常用者。涂,盐泥封固也。,周日也。复布为贮巾者,重布为巾,如今之夹袋,所以盛贮绵絮药滓也。滓,相也。炙布以生桑炭者,桑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也。大人血气清滑,故当于未刺之先,及既刺之后,但以药熨,则经通汗出,而寒痹可除矣。)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谓内热也。(刺后起步于密室内中,欲其气血行,而慎避风寒也。凡此者,皆所谓内热之法。)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治季春痹。灵枢经筋篇曰∶足阳明之筋病,足中趾支胫转筋,脚跳坚。(本经之筋,起于中趾,结于跗上。邪外上行,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其直者上循,结于膝也。跳者,跳动。坚者,坚强也。)伏兔转筋髀前肿,(癫同)疝,腹筋急。(其直者上循伏兔,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也。)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僻,歪斜也。其筋自缺盆,上颈颊。挟口,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故凡目之不合不开,口之急纵歪僻者,皆足阳明之筋病。寒则急而热则缓也。)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音淡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音府)而已。(马膏,马脂也。口颊僻,乃风中血脉也。手足阳明之筋络于口,会太阳之筋络于目。寒则筋急而僻,热则筋缓而纵。故左中寒,则逼热于右。右中寒,则逼热于左。寒者急而热者缓也,急者皮肤顽痹,营卫凝滞,治法急者缓之,缓者急之。故用马膏之甘平柔缓,以摩其急,以润其痹,以通其血脉。用桂酒之辛热急束,以涂其缓,以和其营卫,以通其经络。桑能治风痹,通节窍,以桑钩钩之者,钩正其口也。复以生桑火炭,置之地坎之中,高下以坐等者,欲其深浅适中,便于坐而得其暖也。然后以前膏熨其急颊,且饮之美酒,啖之美肉,皆助血舒筋之法。病在上者,酒以行之,甘以助之也。虽不善饮,亦自强之。三拊而已,言再三拊摩其患处,则病自已矣。)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轻输,名曰季春痹也。(足阳明正盛之经,应三月之气也。)以千里水煮秫米半夏汤,治目不瞑,灵枢邪客篇。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邪气感人,令人寐无从生,故云不卧出也。)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音朴)津液宗气,分为三隧(音遂)。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隧,道也。糟粕之道,出于下焦。津液之道,出于中焦。宗气之道,出于上焦,故分为三隧。喉咙为肺之系,而下贯于心,故通宗气而行呼吸。)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营气出于中焦,中焦受水谷之精,泌其津液,变化以为血脉。外而四肢,内而脏腑,无所不至。故其营运之数,与刻数皆相应焉。泌,音秘,泉水貌。)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剽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卫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中,故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行于阳,常从足太阳始。

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始。)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跻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邪气逆于脏腑,则卫气不得入于阴分,故偏盛于阳。阳偏盛,则阳跻陷。陷者,受伤之谓。阳盛阴虚,故目不瞑。

跷有五音,跷、皎、乔、脚、又极虐切。)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此刺治之补泻也。补其不足,即阴跷所出,足少阴之照海也。泻其有余,即阳跷所出,足太阳之申脉也。若阴盛阳虚而多卧者,自当补阳泻阴矣。)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谓既刺之后,仍当用药以治之。凡不卧之证,有邪实者,多属外因。有营虚者,多属内因。此半夏汤一法,盖专为邪实者设尔。)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古今量数不同,大约古之黍量一斗,合今之铁斛数三升二合。然则云八升者,即今之二升五合六勺。云五升者,即今之一升六合许尔。)火沸,置秫(音术)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火沸者,先以火沸其水,而后置药于中也。秫即黄米,乃梁米粟米之小者也。味甘微寒,能利大肠,治阳盛阴虚,夜不得卧。半夏味辛性温,能和胃散邪,除腹胀,目不得瞑,故并用之。秫米一升,约今之三合二勺。半夏五合,约今之一合六勺。炊至一升半,约今之四合八勺也。)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合豕膏,冷食,治猛疽。灵枢痈疽篇。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曰名。岐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已。(猛疽,言为害之急也。若脓已泻,当服豕膏,可以愈之,即猪脂之炼净者也。万氏方,治肺热暴喑,用猪脂一斤,炼过。入白蜜一斤,再炼少顷,滤净冷定。不时挑服一匙,即愈。肘后方,治五种疸疾,用猪脂一斤,温热服,日三,当利乃愈。千金方,治小便不通,猪脂一斤,水二升,煎三沸,饮之立通。治关格闭塞,猪脂姜汁各二升,微火煎至二升,下酒五合,和煎分服。陈文中方,治痘疮便闭,用肥猪膘一块,水煮热,切如豆大,与食。自然脏腑滋润,痂易落,无损于儿。心镜方,治上气咳嗽,猪肪四两,煮百沸,切和醋酱食之。若无疾服此,最能润肺润肠,即是豕膏之属。老人痰嗽不利,及大肠秘结者,尤宜用之。)锉草根各一升,煮饮,治败疵。灵枢痈疽篇。岐伯曰∶痈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锉(音陵)(同翘)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浓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芰也。,连翘也。二草之根,俱能解毒,故各用一升。大约古之一升,得今之三合有零,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三升,其折数类此,马玄台曰∶即今之连翘也。以连翘及草根煮汁以强饮之。)鸡矢醴,治鼓胀,素问腹中论。(平素所讲问,是谓素问。)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心腹留滞胀满,不能再食,其胀如鼓,故名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一剂已知其效,二剂可已其病。王冰云∶本草鸡屎利小便,并不治蛊胀,今方法当用汤渍服之尔。李时珍曰∶鼓胀生于湿热,亦有积滞成者。鸡屎能下气消积,通利大小便,故治鼓胀有殊功,此岐伯神方也。醴者,一宿初来之酒醅也。又按范汪方云∶宋青龙中司徒吏颜夺女苦风疾,一髀偏痛,一人令穿地作坑,取鸡尿荆叶燃之,安胫入坑中熏之,有长虫出,遂愈也。普济方云∶治鼓胀旦食不能暮食,由脾虚不能制水,水反胜土,水谷不运,气不宣流,故令中满,其脉沉实而滑,宜鸡矢醴主之。何大英云∶诸腹胀大,皆属于热,精气不得渗入膀胱,别走于腑,溢于皮里膜外,故成胀满。小便短涩,鸡矢性寒利小便,诚万全不传之宝也。用腊月干鸡矢白半斤,袋盛,以酒醅一斗,渍七日,温服三杯,日三,或为末服二钱亦可。正传云∶用羯鸡矢一升,研细,炒焦色,地上出火毒,以百沸汤淋汁,每服一大盏。调木香槟榔末各一钱,日三服,以平为度。又按医鉴等书云∶用干羯鸡矢八合,炒微焦,入无灰好酒三碗,共煎干至一半许,用布滤取汁,五更热饮,则腹鸣,辰巳时行二三次,皆黑水也。次日觉足面渐有绉纹,又饮一次,则渐绉至膝上,而病愈矣。凡鼓胀由于停积及湿热有余者,宜用之,挟虚者禁之。吴鹤皋曰∶朝宽暮急,病在营血。鸡矢秽物,从阴化,可入营血。)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胀病多反复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鼓胀之病,本因停滞,故不可复纵饮食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言虽是饮食不节,时有病者,又有病且已之后,其根未尽拔除,病气重聚于腹,亦复发焉。)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治脾瘅,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谓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五气,五味之所化也。瘅,热病也。)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故五味入胃,则津液在脾,脾属土,其味甘,脾热则口甘尔。)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肥者味浓助阳,故能生热。

甘者性缓不散,故能留中。热留不去,久必伤阴。其气上溢,故转为消渴之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草性味甘寒,能利水道。辟不祥,除胸中痰癖,其气清香,能生津止渴,润肌肤,故可除陈积蓄热之气。按兰草俗名省头草,即泽兰之一类二种,有以为即山兰叶,李时珍辨正之,详载本草从新泽兰下。)以四乌骨,一茹,二物合并,丸以雀卵,饮以鲍鱼汁,治血枯,素问腹中论。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音骚)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谓何,何以得之?(支满者,满如支膈也。肺主气,其臭腥。肝主血,其臭臊。肺气不能平肝,则肝肺俱逆于上,浊气不降,清气不升,故闻腥臊而吐清液也。口中唾血,血不归经也。四支清冷,气不能周也。头目眩晕,失血多而气随血去也。血气既乱,故于前阴后阴,血不时见,而月信反无期矣。)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血枯者,月水断绝也。致此之由,其源有二。一则以少时有所大脱血,如胎产既多,及崩淋吐衄之类。一则以醉后行房,血盛而热,因而纵肆,则阴精尽泄,精去则气去,故中气竭也。夫肾主闭脏,肝主疏泄,不惟伤肾,而且伤肝。及至其久,则三阴俱亏,所以有先见诸症,如上文所云,而终必至于血枯,则月事衰少不来也。此虽以女子为言,若丈夫有犯前证,亦不免为精枯之病,则劳损之属皆是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复者,复其血气之原也。)岐伯曰∶以四乌贼骨,一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乌茹,即兰茹,王冰言取其能散恶血以通经脉。雀,即麻雀也。雀卵气味甘温,能补益精血,主男子阴痿不起,故可使多精有子,及女子带下,便溺不利。后饭者,先药后饭也。鲍鱼,即今之淡干鱼也。诸鱼皆可为之,惟石首鲫鱼者为胜,其气味辛温无毒。鱼本水中之物,故其性能入水脏,通血脉,益阴气,煮汁服之,能同诸药通女子血闭也。以上四药,皆通血脉。血主于肝,故凡病伤肝者,亦皆可用之。苏颂曰∶本草诸药并不治血枯,而经法用之,是攻其所生所起尔。时珍曰∶今人知雀卵能益男子阳虚,不知能治女子血枯,盖雀卵益精血尔。按茹,甲乙经及太素,新校正李氏纲目,俱作兰茹,独张景岳以为即茜草也。以茜草一名茹,能止血治崩,又能活血通经脉也,存之以备参考。)以生铁洛为饮,治阳厥,素问病能论,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怒狂者,多怒而狂也,即骂詈不避亲疏之谓。)岐伯曰∶生于阳也。(生于阳气之逆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阳气宜于畅达,若暴有折挫,不得剖决,故令善怒而狂。三阳之气,厥逆上行,故名曰阳厥。)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阳明常动者,谓如下关、地仓、大迎、人迎、气冲、冲阳之类,皆有脉常动者也。巨阳少阳不动者,谓巨阳惟委中、昆仑,少阳惟听会、悬盅,其脉虽微动,而动不甚也。于其不甚动者,而动且大疾,则其常动者更甚矣。此即阳厥怒狂之候。)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五味入口而化于脾,食入于阴也。藏于胃以养五脏气,长气于阳也。食少则气衰,故节夺其食,不使胃火复助阳邪,则阳厥怒狂者可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生铁洛者,即炉冶间锤落之铁屑。用水研浸,可以为饮。

其属金,其气寒而重,最能坠热开结,平木火之邪,故可以下气疾,除怒狂也。凡药中用铁精铁华粉针砂铁锈水之类,皆同此意。)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治酒风,素问病能论。帝曰∶有病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此即风论中所谓漏风也。

酒乃曲热药所成,故令身热。湿热伤筋,纵而不收持,故懈惰。湿得热而蒸,故多汗。多汗则气屡泄而卫虚,故恶风而少气。因酒得风而病,故曰酒风。)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泽泻味甘咸,性微寒,能渗利湿热。术甘苦气温,能补中燥湿止汗。麋衔,即薇衔,一名无心草。南人呼为吴风草,即鹿衔草。盖麋鹿一类也。味苦微寒,主治风湿。十分者,倍之也。五分者,减半也。合以三指,用三指撮合,以约其数,而为煎剂也。饭后药先,故曰后饭。)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治尸厥。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邪客于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于左耳之额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故曰尸厥。(五络俱竭,阴阳离散也。身脉皆动,筋惕肉也。上下离竭,厥逆气乱,昏愦无知,故名尸厥。)刺其足大趾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足太阴之井,隐白穴也。)后刺足心,(足少阴之井,涌泉穴也。)后刺足中趾爪甲上各一。(足阳明之井,厉兑穴也。,委伟二音,刺瘢也。)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

(手太阴之井,少商穴也。)后刺手心主,手厥阴之井,中冲穴也。上文五络未及手心主,而此刺之,和胸中也。)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立已。(谓神门穴,手少阴之也。)不已,以新校正云,按陶隐居谓吹其左耳极三度,复吹其右耳三度也。)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发,剃同。左角之发,五络之血余也。燔治烧制为末也,饮以美酒,助药力行血气也。补以其类,故可使尸厥立已。)小金丹,治五疫,素问遗篇刺法论。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传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五疫,即五运疫疠之气。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谓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疫疠,乃天之邪气。若吾身正气内固,则邪不可干,故不相染也。天牝,鼻也。鼻受天之气,故曰天牝。老子谓之玄牝,是亦此义。气自空虚而来,亦欲其自空虚而去,故曰避其毒瓦斯。天牝从来,复得其往也。盖以气通于鼻,鼻连于脑中,流布诸经,令人相染矣。气出于脑为嚏,或张鼻泄之,则邪从鼻出,毒瓦斯可令散也。)气出于脑,即先想心如日。(日为太阳之气,应人之心。想心如日,即所以存吾之气。壮吾之神,使邪不能犯也。)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心之所至,气必至焉。故存想之,则神有所注,而气可王矣。左行于东,化作林木之壮,所以壮肝气也。

)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所以状肺气也。)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所以壮心气也。)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所以状肾气也。)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所以壮脾气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煌煌,辉耀貌。天行疫疠,传染最速。故当谨避之如此。)又一法于立春之日,日未出而吐之。(旧注曰,用远志去心,以水煎之,饮二盏,吐之不疫。)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谓以祛邪散毒之药,煎汤三浴,以泄其汗也。)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以金箔同研之,可为细末。)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之也,七日终,(常令火不断。)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合子,即磁罐之属。顺日研之,谓左旋也。按此遗篇之言,乃出后人增附,法非由古,未

上一篇:没有了 目录 下一篇:方制总义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涉及的各类药方、验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中医 黄帝内经大全
《黄帝内经》
中医 本草纲目大全
《本草纲目》
中医 伤寒论大全
《伤寒论》
中医 神农本草经大全
《神农本草经》
中医 难经大全
《难经》
中医 千金方大全
《千金方》
中医 金匮要略大全
《金匮要略》
中医 奇经八脉考大全
《奇经八脉考》
中医 濒湖脉学大全
《濒湖脉学》
中医 药性歌括四百味大全
《药性歌括四百味》
中医 针灸大成大全
《针灸大成》
中医 四圣心源大全
《四圣心源》
中医 洗冤集录大全
《洗冤集录》
中医 食疗本草大全
《食疗本草》
中医 饮膳正要大全
《饮膳正要》
中医 肘后备急方大全
《肘后备急方》
中医 扁鹊心书大全
《扁鹊心书》
中医 温病条辨大全
《温病条辨》
中医 医学源流论大全
《医学源流论》
中医 伤寒杂病论大全
《伤寒杂病论》
中医 遵生八笺大全
《遵生八笺》
中医 药性赋大全
《药性赋》
中医 景岳全书大全
《景岳全书》
中医 外经微言大全
《外经微言》
中医 血证论大全
《血证论》
中医 针经指南大全
《针经指南》
中医 敖氏伤寒金镜录大全
《敖氏伤寒金镜录》
中医 保婴撮要大全
《保婴撮要》
中医 保幼新编大全
《保幼新编》
中医 包氏喉证家宝大全
《包氏喉证家宝》
中医 博济方大全
《博济方》
中医 濒湖炮炙法大全
《濒湖炮炙法》
中医 白喉全生集大全
《白喉全生集》
中医 白喉条辨大全
《白喉条辨》
中医 笔花医镜大全
《笔花医镜》
中医 辨症玉函大全
《辨症玉函》
中医 辨证录大全
《辨证录》
中医 丛桂草堂医草大全
《丛桂草堂医草》
中医 产宝大全
《产宝》
中医 产鉴大全
《产鉴》
中医 刺灸心法要诀大全
《刺灸心法要诀》
中医 察病指南大全
《察病指南》
中医 察舌辨症新法大全
《察舌辨症新法》
中医 慈幼便览大全
《慈幼便览》
中医 慈幼新书大全
《慈幼新书》
中医 成方切用大全
《成方切用》
中医 曹仁伯医案论大全
《曹仁伯医案论》
中医 此事难知大全
《此事难知》
中医 程杏轩医案大全
《程杏轩医案》
中医 褚氏遗书大全
《褚氏遗书》
中医 长沙方歌括大全
《长沙方歌括》
中医 长沙药解大全
《长沙药解》
中医 陈氏幼科秘诀大全
《陈氏幼科秘诀》
中医 丁甘仁医案大全
《丁甘仁医案》
中医 丹医秘授古脉法大全
《丹医秘授古脉法》
中医 丹台玉案大全
《丹台玉案》
中医 丹溪心法大全
《丹溪心法》
中医 丹溪手镜大全
《丹溪手镜》
中医 丹溪治法心要大全
《丹溪治法心要》
中医 大小诸证方论大全
《大小诸证方论》
中医 痘疹心法要诀大全
《痘疹心法要诀》
中医 读医随笔大全
《读医随笔》
中医 跌打损伤回生集大全
《跌打损伤回生集》
中医 跌打损伤方大全
《跌打损伤方》
中医 跌损妙方大全
《跌损妙方》
中医 达生编大全
《达生编》
中医 儿科萃精大全
《儿科萃精》
中医 儿科要略大全
《儿科要略》
中医 儿科醒大全
《儿科醒》
中医 仿寓意草大全
《仿寓意草》
中医 傅青主女科大全
《傅青主女科》
中医 傅青主男科大全
《傅青主男科》
中医 妇人规大全
《妇人规》
中医 妇科心法要诀大全
《妇科心法要诀》
中医 妇科玉尺大全
《妇科玉尺》
Latest release
最新发布
Chinese Medicine
绪论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