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教学视频 点击播放
针刺四缝穴在儿科的运用点滴
作者/郭贞卿
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由来已久,由于手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实,且少不良反应,所以广泛沿用至今。临床上,我常用此法与内服方药配合,以治疗多种儿科疾病,能有助于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因此,我认为如果把此法仅局限地用于小儿疳积一症,实在有些可惜。今将我对此法作用的理论认识及临床运用体会介绍于下,供同道们参考。
关于四缝穴的位置,在中医文献上有几种记载(注1),我所使用的四缝穴,是除拇指以外,其余四指中节横纹中心,两手共计八穴。取用28号五分针,或用绣花针,针刺时避开血络,严密消毒,深度一般是刺入皮下约一分,进针后略为旋转即出针,每针后,宜挤出透明浅黄色有粘性的液体,以尽为度。若纯为血液,则不必挤尽。两手八穴同此,即算一次完结。
四缝穴为经外奇穴,根据《针灸大成》所载,四缝穴与脏腑的关系为:“食指与小肠,中指与三焦,环指与肝,小指与命门。”而《小儿推拿广义》则稍有不同:“食指与大肠,中指与小肠,环指与三焦,小指与膀胱。”
我认为,各穴位分属于脏腑的认识,是前人根据四缝穴的临床作用进行归纳的结果,这种机械的分属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临床上四缝穴不是单用,而是四指全刺。但是,透过这种分类方法,却可以体会到四缝穴与传化物而不藏的六腑有密切的联系。
针刺四缝穴,并要挤出液体,应当属于刺络法的范畴,且是一种泻法。其作用机理有三:
一是以清泄胃肠之热为主,能起到清热除烦,通调血脉之功;
二是胃为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胃喜柔润故也,针刺四缝穴能润补肺胃之阴液,以安肺胃;
三能疏通三焦,通降胃肠,六腑以通为用,胃宜降则和,这样就能以降调升,借通为补。
总之,此法的作用,我的体会可以归纳为清、润、降三字,作用部位在于胃肠,不适于虚寒性证候的治疗。
人体患病,非表即里,而病情进退变化,每与脾胃运化相关。外邪闭表,胃气易滞,内因病里,脾运易衰。常见外邪透解后,胃郁亦伸,而胃气畅达,则肌表自然得汗,在临床上屡见不鲜。
这都是因为中焦为一身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对表里邪气的祛除,对人体气机、气化的调整,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当各种病症一旦波及到脾胃,出现了针刺四缝穴的适应证时,施用此术,配合汤药,必将相得益彰。我即是以此而指导临床,颇感应手。兹举几种常见病症的运用情况介绍于下:
一、小儿腹泻
中医所说的小儿腹泻,包括的范围较广,就现代医学来说,包括了单纯性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急性和慢性肠炎,肠胃功能紊乱等疾病。
中医认为,不论何种原因,均必须造成胃失腐熟,脾失运化,升降失常,清浊逆道,水谷不分,并走大肠,才会引起泄泻。所以,不论伤食、外感、暑湿、脾胃脆弱、营养发育不良的小儿泄泻,都存在着一个调理脾胃的共同问题。
我对于小儿泄泻,凡偏热或挟热者,除给予应证方药内服外,每配以针刺四缝穴,以调整三焦,理胃生津,清热除烦,降浊升清。
临床上,我曾认真做过比较,同样体质和疾病的患儿,使用同样的方药,不论是症状的控制或胃肠功能的恢复,以及精神状态的改善,配合针刺四缝穴者,较单纯用药物治疗为优。
烟台市立医院用针刺四缝穴治疗单纯性小儿消化不良症,疗效亦很显著,四百多例的治愈率达90%以上。(《串雅外编》选注,福建省医药研究所注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年)可见用此术治疗小儿泄泻不可忽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除此以外,各种泄泻后期,胃液已伤,邪热尤存,泄泻不甚之时,此时患儿往往厌恶服药,家长亦因患儿拒药而大伤脑筋,单用针刺四缝穴,具有确切的疗效,对于开胃健脾亦有积极的作用。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邬某某,女,5岁。患菌痢已半月余,脓血便已好转,日大便三次,量少,色黄,夹少量涎液,唇干口渴,舌质红无苔,脉细数,指纹色紫。患儿体质消耗较大,与病前判若两人,极度厌药,服下即吐出。单用针刺四缝穴,隔日一次,四次后改为七日一次。经治一月后,体重、食欲、精神均显著改善,迅速恢复到病前体质。
罗某,男,6个月。患儿腹泻近三月,所泻之物,乃黄色不消化的乳块,有腐臭味,时呕吐,舌红苔白,指纹青紫,多方调治疗效不显,因之瘦弱不堪,以致父母深感苦恼。近来发烧,体温38.5℃,大便镜检,白细胞高倍满视野,大便次数增加。用半夏泻心汤加沙参、玉竹,辅以针刺四缝穴,一周后腹泻基本得到控制。尔后,一周针刺四缝穴一次,连续针刺三次后,患儿日渐大便成形,能食不呕,体重日增。
二、小儿疳积
历代医家对疳积分类甚多,但均不离脾胃受损,受纳失职。《幼幼集成》说:“疳之病,究其源莫不由于脾胃。”《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说:“大人痨者,因肾脏虚损,精髓衰枯;小儿疳者,因脾脏虚损,津液消亡。”因此,调理脾胃实为治疗小儿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则。
临床所见,以肢体消瘦、发枯、神疲、肚大青筋或腹凹如舟为特征。其症以积热蒸腾,气血津液耗损者,用此术的效果最好,这与此术有清心止烦、通调二便、益胃生津等作用相适应。
单用针刺四缝穴以治疗小儿疳积,已成定案,无庸赘述。而我常用自制沙参玉竹银翘汤(沙参、玉竹、麦冬、扁豆、花粉、桑叶、山药、石斛、银花、连翘)与针刺四缝穴相配合,每能相得益彰。
郭某,男,5岁。患儿形体消瘦,头大颈细,极不相称。头上经常生脓疱疮,贪馋无厌,嗜食异物,如偷吃食盐、捡地上的脏东西吃等。此乃肺胃津液亏损,热淫于内,所以舌质红而无苔。处方:
沙参16克,玉竹12克,麦冬12克,扁豆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天花粉10克,石斛10克,山药18克,桑叶10克,甘草3克。
并针刺四缝穴,能挤出淡黄色黏性液有七穴。
一周后再诊,进食已稍有规律,口渴、烦躁、夜卧蹬被等症减。再针刺四缝穴,仍处以上方。针刺第三次后,因他要返回江西,带回五剂药。后来信并附照片,小儿已体胖不畸形,且饮食正常,不再生疮了。
三、小儿发烧
小儿伤风、感冒、伤食而致发烧,或温热病后期肺胃津亏,余热未尽,或湿温病湿热流连三焦,以及小儿疰夏发热,阴虚、血虚所致之虚热等。我常使用针刺四缝穴法,并配合汤药治疗,亦常单行此术,效果较好,颇受病家欢迎,各举一例于后:
胡某某,男,5岁。患儿近半年来,每夜发低烧,躁扰不宁,经注射百尔定、青霉素、链霉素,以及服滋阴清热解毒的中药,均无效。患儿面黄肌瘦,能食,舌质红、苔薄白,用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蝉蜕、枳壳、天花粉、丹皮、赤芍、葛根、甘草),并针刺四缝穴,治疗二次后,低烧已不每夜发作,四次后基本痊愈。
赵某某,女,2岁。患儿体胖,面色无华,平素经常感冒,常有低烧,食欲尚好,这次喉痛,流清鼻涕,发烧,咳嗽已两日,舌尖红、苔薄白,烦躁。针刺四缝穴,嘱多喝开水,不另服药物。隔日施术一次,治疗三次后,低烧消失,面色好转,感冒机会亦减少。
四、小儿腹胀
腹胀一症,常见于儿科多种疾病之中。徐洄溪对此症有较为中肯的论述:“腹胀症即使正虚,终属邪实,古人慎用补法。有胀必有湿热,倘胀满或有有形之物,宜缓下之。”
小儿临床上的腹胀,多属伤食,湿热气滞,偏于实证者较多,用针刺四缝穴的方法治疗,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看,都能令人满意。《伤寒论》中五泻心汤所主治之痞症,配合此法亦颇有疗效,不过虚寒性中满之证,用此法却不太相宜,当须注意鉴别。
李某,男,5岁。患儿中午吃肉包子五个,计约四两多,当晚即发烧,腹胀厉害,干呕,噫气。用针刺四缝穴,以通腑、消食、荡积,针后一小时许,即泻下秽臭,夜烧退而告安康。
敬某某,男,4岁。患儿感冒后腹胀如鼓,不思食,小便黄赤,口秽臭,且渴,而愈喝水腹愈胀,已病二月。视其舌质红,苔薄白,余无所苦。七天针刺四缝穴一次,停所有内服药。针第一次后口渴减,第二次后腹胀减,第三次后食欲增加,两月后,体质大见改善。
郑某,男,1月半。患儿半月来时时吐乳,渐至腹胀,不食乳,大便不通,服麦芽片、胰酶片、大黄苏打片等无效,已病两日。今腹部凸起,敲之如鼓。患儿因不断啼哭,而致声音嘶哑,食入则吐,精神萎顿,有半日未小便。针刺四缝穴后半小时,即排出小便。处方:
砂仁1.5克,通草1.5克,白蔻1.5克,山楂6克,莱菔子6克,木香1.5克。
次日午后再诊,大便通,小便增,腹胀减,能食乳,呕吐次数减少,再服上方。第三日腹胀全消,再针刺四缝穴。五天后,持续半月的呕吐现象消失。二月后,患儿一反消瘦为胖壮矣。
五、小儿口疮
本病有虚实两途,实则为心脾(胃)积热,虚则为虚火上浮。由于本病常见于体质较差的患儿,所以,虚中挟实之证为多。用针刺四缝穴,以清心除烦,润养肺胃,通腑健胃,引火下行,正合此疾病机。就临床上看,以口中流涎较多,舌质红者,收效最佳。
白某某,女,3岁。患儿口角溃烂。舌质红绛,苔黄薄,小便淋漓疼痛,色如浓茶,指纹青紫,口渴思饮。经用导赤散后,症有好转,但口角溃疡总不全消,已延续二个多月。单用针刺四缝穴,三日针一次,连续四次后,口腔溃烂即愈,已一年余,未见复发。
用针刺四缝穴的方法,除了能够治疗上述疾病外,还可以用于治疗百日咳病后期,肺胃阴亏,干咳不已;用于小儿急性传染性肝炎,有利于退黄;用于麻疹后期,能滋养肺胃;用于多种儿科疾病后期,除虚寒症外,均有利于患儿机体的恢复。
总之,我体会到使用此术,不应当拘泥于它倒底能用于哪些疾病,而需要掌握它的作用机理如何,这样才可以举一反三地去治疗多种儿科病症。
最后,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解释一下,这对于针刺四缝穴能否发挥最佳疗效,有着直接的影响:
1.针刺的次数,主要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而决定,同时也要考虑到针刺部位能否承受,权衡二者加以决定。一般来说,慢性病一周针一次,急性病隔日也可。
2.总的来说,虚寒性疾病的疗效较差。再退一步看,心里不烦躁的患儿,比心里烦躁的患儿效果差;挤不出浅黄色粘液的,比能挤出液体的患儿疗效差。
3.关于挤不出浅黄色液体的问题,有单独说明的必要。有时挤不出液体的,是由于针刺太浅了或刺上血络的缘故,前者再深刺一些,就能挤出来,后者最好下次注意细心针刺。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刺八穴,血丝极少,更无液体,或用力挤也只能挤丝出极少血丝和液体,这是津液干涸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每于对证方中增入清养肺胃之品,如石斛、山药、沙参、玉竹、麦冬等,经过一段时间后,针刺即能出现和增多液体,病情也随之好转。
4.在腹泻和疳积等症中,应该注意忌口的问题。因为在脾胃之气恢复阶段,暂时忌口,可以防止急性消化紊乱。逐渐增加对食物的耐受力,对疳积和腹泻的恢复有利无弊。到患儿大便正常,食欲渐见振奋后,就应当适时地、机动地增加营养量,这时若过分强调忌口,不异于因噎废食。
我认为,忌口不可讲得太玄乎其神,但也不可不讲,忌口的实质,乃是要患儿吃容易消化的、不容易过敏的、不会增加病症的食物,一般如煎蛋、油条、胡豆、烧饼、五香豆、糯米粑、鱼虾、蟹、牛肉、黄豆等。总之,忌口当须注意,不可不讲,但又不可过分拘泥得不分时候。
【注1】四缝穴的位置,文献中的记载并不尽同。承淡盦氏《中国针灸学》和柯传灏氏《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记载的是:两手除拇指外,其余四指的第一指节与第二指节横纹两头,每指两穴。《增图考释推拿法》所定穴法是:除拇指外,其余四指之第三节与掌交界之横纹两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