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楝科植物楝meliaazedarachl.的干皮和根皮。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树皮纵裂,幼枝被星状柔毛。叶互生,2~3回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7cm,宽2~3cm,先端长尖,边缘具深浅不一的钝齿,幼时被星状毛,后仅沿脉有白毛。圆锥花序腋生;花萼5裂,被毛;花瓣5,淡紫色,外面被毛;雄蕊10;子房上位,4~5室。核果近球球,直径1~1.5cm,黄棕色,有光泽。花期5月,果期10月。
生于山坡、田野或栽培。产于华北、华东、中南及西南各地。
采制春、秋季割取,晒干,或除去粗皮,晒干。
性状树皮不规则板片状、槽状或半卷筒状,长宽不一,厚2~6mm。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除去粗皮者淡黄色;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呈层片状,易剥离。无臭,味苦。
化学成分含苦楝素、苦楝萜酮内酯(kulactone)、苦楝萜醇内酯(kulolactone)、苦楝皮萜酮(kulinone)、苦楝萜酸甲酯(mcthylkulonate)、川楝素(toosendanin)等。
性味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驱虫疗癣。用于蛔蛲虫病、虫积腹痛;外治疥癣瘙痒。
苦楝皮药理作用:本品煎剂或醇提取物均对猪蛔虫有抑制 苦楝皮的功效和药效和作用苦楝皮 苦楝皮的功效 苦楝皮的药效 苦楝皮的作用苦楝皮的功效苦楝皮化学成分:本品含川楝素,苦楝酮,苦楝萜酮内酯,苦楝萜醇内酯,苦楝萜酸甲酯,苦楝子三醇等。
苦楝皮药理作用:本品煎剂或醇提取物均对猪蛔虫有抑制以至麻痹作用。主要成分为川楝素,能透过虫体表皮,直接作用于蛔虫肌肉,扰乱其能量代谢,导致收缩性疲劳而痉挛。本品对小鼠蛲虫有麻痹作用,并能抗血吸虫。川楝素对肉毒中毒动物有治疗作用,使兔肠肌肌张力及收缩力增加,抑制大鼠呼吸等。
苦楝皮临床研究:苦楝皮150g,鲜葱白100g,捣烂加醋后制成药饼,外敷脐周,治疗蛔虫性肠梗阻30例,均获良效(湖南中医杂志,1986,2:50);苦楝皮20g,雄黄、白矾各5g,凡士林70g,混合成膏,外用涂搽,治疗体癣127例,总有效率91.67%(周凤梧《中药学》,1981,660);苦楝皮75g,花椒50g,加水2000ml,武火煎20分钟,不去渣,加陈醋100ml,涂擦患处,治疗疥疮6例,均于10日内治愈(山西中医,1994,5:36)。另有用苦楝皮治疗滴虫性肠炎、滴虫性阴道炎等。
苦楝皮不良反应:有毒成分为川楝素和异川楝素。中毒表现:恶心呕吐、剧烈腹痛、腹泻、头晕头痛、视力模糊、全身麻木、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神志恍惚、狂躁或痿靡、震颤或惊厥,最后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中毒原因主要是用量过大,或用法不当,或患者体质原因。解救办法可洗胃,催吐,导泻,补液及对症治疗;轻者可用绿豆120g,龙眼肉60g,甘草15g,煎水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