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吴茱萸汤
2013-10-23阅读:9469 学员编辑 收藏
【主治】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本方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组成】吴茱萸9克,人参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1 感冒临床上常见感冒患者身热轻、恶寒重、全身乏力而头痛较甚,尤其在使用西药发汗退热后更易出现,此时往往表现为阳气不足,笔者运用吴茱萸汤为主,酌加解表之品,病情往往迅速缓解。
2 胃痛对临床上因脾胃虚寒而致胃脘疼痛的患者可采用吴茱萸汤为主方以温中散寒补虚,同时可加黄芪、玄胡等开滞行气止痛。
3 呕吐在《伤寒论》中,吴茱萸汤证必见呕吐症状,《伤寒辑义》云:“吴茱萸汤之用有三,阳明食谷欲呕用之,少阴吐利用之,厥阴干呕吐涎沫者亦用之,要皆以呕吐逆气为主。”笔者多将吴茱萸汤用于治疗肝寒犯胃或脾胃虚寒型呕吐,临床使用可加用砂仁、陈皮、云苓、法夏等和胃降逆。
4 呃逆呃逆证在临床上有虚实之分。其中实证之胃寒型、虚证之脾胃阳虚型均可采用吴茱萸汤治之。实证者可以加用肉桂、丁香温中止呕,虚证者可改生姜为干姜,若尚兼有肾阳亏虚则可加用温补肾阳之品,如制附子、仙灵脾等。
5 痛经痛经常与虚、寒、瘀三者关系密切。临床上遇有虚寒痛经的患者时,可予吴茱萸汤为基础温中祛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再加用温经、养血、祛瘀之品。其实《金匮要略》所载温经汤中即有吴茱萸汤的影子。当然,《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中所载主治寒侵胞中而致痛经带下的吴茱萸汤与本文所讨论的吴茱萸汤显然是同名不同方。
6 疝气临床上所见疝气卒痛多为寒滞肝脉所致,此时可以予温中祛寒之吴茱萸汤酌加小茴香、肉桂、沉香、丁香等温中行气止痛。
7 眩晕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其病机归纳起来不外乎风、火、痰、虚四个方面,遇有中焦虚寒、浊阴上逆而致眩晕者,可予吴茱萸汤加用敛阴潜阳,除湿化痰降浊之品治疗,临床效果理想。除了以上疾病外,吴茱萸汤常可用于治疗头痛、泄泻等,因在《伤寒论》中已有论述,本文不再赘述。分析吴茱萸汤组方,该方中以吴茱萸为君药,该药味辛、苦,性燥,归肝、脾、胃三经,有温胃、散寒、燥湿、下气降浊、开郁化滞之功。《本草衍义》云其“下气降最速”,人参大补元气,兼能益阴,是为臣药。生姜温中散寒,大枣益气滋脾,二者共为佐药,助臣温中散寒补虚。因吴茱萸性燥烈,且有小毒,故用量较小,仅为人参的一半左右。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吴茱萸含有支甲乌药碱,具有β受体激动作用,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从而使人体产生温热感,此外尚有兴奋交感神经、健胃、镇吐、镇痛、抗菌、止泻等作用。人参、大枣有扩张血管,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消化及镇吐作用。生姜具有促进发汗、扩张皮肤血管、镇痛、抗炎、止吐等作用。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吴茱萸汤的广泛运用提供了依据。通过对该方的活用,使我们更加明白抓住病机这一关键去组方遣药的重要性,也加深了对中医异病同治的理想。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