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蔹的功效
2013-10-25阅读:9553 学员编辑 收藏
【来源】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根。
【植物形态】白蔹,又名:菟核、白草(《本经》),野葡萄秧、小老鸹眼、七角莲、上竹龙、早黄钳、白天天秧。
藤本,以卷须攀援他物上升。
块根纺锤形或块状,深棕红色,根皮栓化,易剥落。
小枝光滑,棕褐色,具纵纹。
吁互生,掌状复叶,具柄;小叶片通常5枚,再次作掌状或羽状分裂;小叶有短柄或几无柄,最终裂片披针形残菱形,大小不等,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规则缺刻状粗齿,叶轴及小叶柄有翅;叶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均光滑无毛。
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总花梗长4~9厘米,常缠绕,花小,直径1.5~2毫米,淡黄色;花萼5片,不明显;花瓣5片,卵圆形,后脱落;雄蕊5枚,花丝短;花盘杯状,明显;子房着生花盘中央,2室,花柱1枚,甚短。
浆果球形,直径6~7毫米,蓝色或蓝紫色。
花期6~7月。
果期8~9月。
生长于荒山的灌木丛中。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山西、陕西、广西、内蒙古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白蔹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春、秋采挖,除去茎及细须根,洗净,多纵切成两瓣、四瓣或斜片后晒干。
【药材】干燥的块根呈长椭圆形或纺锤形,两头较尖,略弯曲,长3~12厘米,直径1~3厘米,外皮红棕色,有皱纹,易层层脱落,内面淡红褐色。
纵切瓣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一凸起的棱线。
斜片呈卵圆形,厚1.5~3毫米,中央略薄,周边较厚,微翘起或微弯曲。
质轻,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白色或淡红色。
气微,味甘。
以肥大、断面粉红色,粉性足者为佳。
主产河南、湖北、安徽、江西。
此外,江苏、浙江、四川、广西等地亦产。
【化学成份】含粘液质、淀粉等。
【性味】苦甘辛,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甘,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平,有毒。
④《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辛。
〖现代研究〗主要成分: 根块含黏质和淀粉.
药理作用: 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临床运用〗临床报道:1. 治疗细菌性痢疾白蔹块根晒干或焙干, 研成细末, 装入胶囊, 每粒0.3g, 每次6粒, 日服3次.急性菌痢3天为1疗程, 慢性菌痢5天为1疗程.治疗140例, 急性者116例, 痊愈106例, 好转6例, 无效4例;慢性者24例, 痊愈 17例, 好转5例, 无效2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8): 500〗2. 治疗化脓性皮肤病白蔹块根90g(用量根据炎症面积加减), 去皮研细末, 以沸水搅拌成团后, 加75%~95%酒精调成稠糊状, 外敷患处, 每日1 次, 至愈.治疗疖、痈、蜂窝织炎、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31例, 用药后疼痛减轻, 炎症很快吸收或局限.一般经治2~3天可愈.在炎症初期, 脓肿未形成前敷药, 效果更佳.个别病情危急、全身反应严重者加用抗生素.〖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第 1 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692〗3. 治疗手足皲裂白蔹、白芨各30g, 大黄50g(焙黄)研粉, 冰片3g, 研极细粉, 和匀过筛, 加蜂蜜调成稠糊状.将患处洗净拭干后涂敷药膏, 每日3~5次, 以愈为度.治疗55例, 痊愈44例, 好转8例, 无效3例.轻者3~5天见效, 重者7~10天痊愈.〖黑龙江中医药1985;(6): 48〗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