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颈动脉硬化多少是严重
颈动脉硬化IMT增厚的检测标准略有不同,一般规定正常颈动脉IMT<0. 8mm,颈总动脉IMT>1. 0 mm、分叉处IMT>1. 2 mm为内-中膜增厚;当IMT>1. 5 mm时定义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管腔狭窄率50%以上可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影响颅内的供血,管腔狭窄率达90%以上必然导致颅内血流速度减慢,临床上常会发生脑卒中。在所有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8%~10%是由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至[3],另外,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脱落也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
颈动脉硬化人群发生急性心肌梗塞为普通人群的3倍,颈动脉IMT每增加0. 1mm,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险性增加11%。
2、颈动脉硬化形成的原因
高血压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子。高血压致使血液冲击血管内膜,导致管壁增厚、管腔变细。管壁内膜受损后容易使胆固醇、脂质沉积,加重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因此,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
颈部的血管壁上有斑块形成,在颈动脉分叉处侧壁及弯曲处的内侧壁和颈动脉窦部,这些部位的血液受血管角度的影响形成湍流等非层流状态,从而易使内膜受损,有利于脂质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粥样病变。
其次容易诱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因子包括:年龄增长、吸烟、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血糖异常升高、缺乏锻炼、身体内经常有炎症、同型半胱氨酸升高、饮食不健康等。
这些因素会使动脉硬化斑块加速发展或提前出现,也会更多地使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发生“火山喷发”,诱发脑血管疾病,因此,良好控制这些因素反过来就可以治疗和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3、颈动脉硬化的临床表现
3.1、症状性
3.1.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可表现为一过性单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单眼失明或失语等,一般仅持续数分钟,发病后24小时内完全恢复。发作过后查体无明确阳性体征,影像学检查无局灶性病变。
3.1.2、缺血性脑卒中 常见临床症状有一侧肢体感觉和/或运动障碍、失语,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查体可有相应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影像学检查可见局灶性病变。
3.2、无症状性
许多颈动脉硬化性疾病患者临床上没有任何神经系统症状或仅有一些非特异性表现,如头晕、头痛、晕厥等。
1、一般治疗
合理饮食,饮食总热量不应过高防止超重。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提倡不吸烟,可饮少量酒。
2、控制易患因素
如患有糖尿病,应及时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Ⅱ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应以不引起高胰岛素血症为宜如达美康等;如有高血压则应给降压药,使血压降至适当水平,如有血胆固醇增高,则应控制高胆固醇适当给予降脂药物。
3、降血脂药物
消胆胺、安妥明、烟酸,不饱和脂肪酸如益寿宁、血脂平及心脉乐等,藻酸双酯钠。
4、抗血小板药物
阿斯匹林、潘生丁、抵克立得。
1、黑木耳
黑木耳黑木耳中所含的腺嘌呤核苷,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临床实验证明,吃黑木耳8小时之后,血液依然难以凝聚。
2、生姜
生姜中所含的姜油酮、姜烯酚等物质具有抗凝血功能。平时吃一些生姜末或姜粉,血液会保持良好状态,不易出现血栓。
3、大蒜
大蒜中所含的阿霍烯是一种天然的血液稀释剂,还可增强心脏的收缩力量,降低动脉血管的阻力,使血液循环通畅,预防血栓形成。
4、鱼类
经常吃富含长链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对于心血管病人所产生的保护效果,近年来已经由很多的学术研究所证明,特别是吃深海鱼类,如鲑鱼、鲔鱼等,不仅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胆固醇,还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达52%以上。
5、海带
海带中含有丰富的岩藻多糖、昆布素,这类物质均有类似肝素的活性,既能防止血栓又能降胆固醇、脂蛋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