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养生人群 >> 女性保健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排除宫外孕,宫外孕
2017-05-09阅读:9371 学员编辑 收藏
一、排除宫外孕的方法
二、怎样预防宫外孕比较好
三、出现宫外孕应该怎么办

排除宫外孕的方法

1、早期诊断用HCG测定排除宫外孕

HCG检测目前已是早期诊断异位妊娠的重要方法,临床上常用酶联免疫试纸法测定尿β—HCG,方法简便、快速,适用于急诊患者,但该法系定性试验,灵敏度不高。

2、超声诊断排除宫外孕

子宫虽增大但宫腔内空虚,宫旁出现低回声区,该区若查出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可确诊异位妊娠。B型超声显像一般要到停经7周时,方能查到胚芽与原始心管搏动。诊断早期异位妊娠,单凭B型超声显像有时可能发生错误。若能结合临床表现及β—HCG测定等,对诊断的帮助很大。

3、阴道后穹窿穿刺排除宫外孕

阴道后穹窿穿刺是一种简单可靠的诊断方法,适用于疑有腹腔内出血的患者。已知腹腔内出血最易积聚在直肠子宫陷凹,即使血量不多,也能经阴道后穹隆穿刺抽出血液。抽出暗红色不凝固血液,说明有血腹症存在。陈旧性宫外孕时,可以抽出小血块或不凝固的陈旧血液。若穿刺针头误入静脉,则血液较红,将标本放置10分钟左右,即可凝结。排除宫外孕的方法

4、孕后多久怎么判断宫外孕

正常情况下,妇女怀孕后胚胎种植在子宫腔内称为宫内孕,若种植在子宫腔外某处则称宫外孕,医学上又称为异位妊娠。宫外孕部位最多见于输卵管,少数也可见于卵巢、宫颈等处。如果不积极的进行治疗的话,就会造成破裂,大出血,如是不及时进行治疗就会有生命危险。

专家表示:宫外孕生育年龄妇女停经大约6—8周,发生阴道不规则出血,并伴腹痛时,要警惕宫外孕的可能。腹痛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常常发生于一例,可以突然发作,如撕裂状,并伴恶心呕吐。有时因腹腔内血液沉积在子宫宜肠陷窝刺激直肠,会有便意和肛门坠憋感。常见到妇女在大便时突然昏原休克。如出血增多,则有全膨胀痛,血液如流到横膈刺激膈肌,可有肩研部放射疼捅。

患有宫外孕的话,是会有一些异常反应的,例如在怀孕6至8周时间左右会出现阴道出血或是小腹疼痛等,这些均是宫外孕早期症状。为了能够排除宫外孕,最好是在突然停经之后,到医院进行检查,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怎样预防宫外孕比较好

1、避免反复人流

怎样避免宫外孕?随着现在社会风气的逐步开放,未婚同居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因此对于人流也就见怪不怪了,而反复人流容易导致宫外孕。据相关数据显示,女性人流次数越多,患宫外孕的几率越大,所以为了严防宫外孕的发生,女性朋友一定要做好避孕工作,防止宫外孕的袭击。排除宫外孕的方法

2、注意个人卫生,减少盆腔炎的发生

有研究显示,盆腔炎也可使异位妊娠的危险增加2.7倍。盆腔炎,尤其是输卵管炎,是导致女性宫外孕的常见重要因素,因为输卵管炎可使其管腔变得狭窄,受精卵很难由此进入宫腔,只好在输卵管或卵巢安家落户了。所以女性千万不能忽视这个妇科常见病,更应注意个人卫生,减少盆腔炎的发生,使宫外孕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3、避免长时间的服用避孕药

长时间服用避孕药会增加宫外孕的危险。因为避孕药会影响雌、孕激素的水平,继而影响输卵管壁的蠕动、纤毛活动以及上皮细胞的分泌。

出现宫外孕应该怎么办

1、怀疑宫外孕,应立即送医院救治。避免活动,平躺。通常要施行急诊剖腹手术。排除宫外孕的方法

2、在救护车来到之前,应当头低、脚高,保持安静,防止出血,因为出血会引起和。用毛毯等品保温也很重要。

3、 距医院较远,可依据条件给予补充血容量再运送,或酌情应用止血药物。

4、正常情况下,妇女怀孕后胚胎种植在子宫腔内称为宫内孕,若种植在子宫腔外某处则称宫外孕,医学上又称为异位妊娠。宫外孕部位最多见于输卵管,少数也可见于卵巢、宫颈等处。如输卵管妊娠中存活的孕卵脱落在腹腔内,偶尔还在腹腔内脏器官如大网膜上继续生长,则形成腹腔妊娠。输卵管内植入的孕卵若自管壁分离而流入腹腔则形成输卵管妊娠流产,孕卵绒毛穿破管壁而破裂则形成输卵管妊娠破裂,二者均可引起腹腔内出血,但后者更严重,常由于大量的内出血而导致休克,甚至于危及生命。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