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养生人群 >> 女性保健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霉菌性阴道炎,治疗方法
2017-05-13阅读:9350 学员编辑 收藏
一、女性霉菌性阴道炎的治疗方法
二、女性霉菌性阴道炎的症状
三、女性霉菌性阴道炎的危害

女性霉菌性阴道炎的治疗方法

1、女性霉菌性阴道炎的治疗方法

消除诱因:若有糖尿病应给予积极治疗,及时停用广谱抗生素、雌激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勤换内裤,用过的内裤、盆和毛巾均应用开水烫洗。女性霉菌性阴道炎的治疗方法

单纯性VVC的治疗:可局部用药,也可全身用药,主要以局部短疗程抗真菌药物为主。全身用药与局部用药的疗效相似,治愈率80%-90%;唑类药物的疗效高于制霉菌素。

复杂性VVC的治疗:严重VVC:无论局部用药还是口服药物均应延长治疗时间。若为局部用药,延长为7-14日;若口服氟康唑150mg,则72小时后加服1次。症状严重者,局部应用低浓度糖皮质激素软膏或唑类霜剂。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一年内有症状并经真菌学证实的VVC发作4次以上则为复发性,发生率约为5%。多数患者复发机制不明确。

2、引起女性霉菌性阴道炎的原因

细菌性阴道炎通常发生在性生活频繁,性关系混乱的女性身上,性乱性交频繁等导致致病性厌氧菌和加特纳菌大量繁殖,引起阴道微生物生态平衡失调。兼氧性乳酸杆菌减少最终导致细菌性阴道病。当人体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阴道上皮萎缩,细胞糖原减少,不利于乳酸杆菌生长大量使用抗生素或用碱性液体过度冲洗阴道,抑制乳酸杆菌的生长。

过度讲究卫生,有些女性为了保持卫生经常使用药用洗液来清洗阴道,这样很容易破坏阴道的酸碱环境,反而容易感染上阴道炎;大量服用药物,服用药物改变了阴道的微环境,致病的细菌病源体就可能繁殖,最终导致局部的霉菌性阴炎发作。

性传递也是导致发生的原因之一,女方有症状者至少有10%的男方患有霉菌性尿道炎,应同时给予合理治疗以防交互感染;间接接触传染也是霉菌性阴炎的一条传播途径,接触被霉菌患者感染的共厕所的坐便器、浴盆、浴池坐椅、毛巾,使用不洁卫生纸,都可以造成传播。

3、如何预防女性霉菌性阴道炎

警报一、使用避孕药

部分女性使用避孕药后容易复发霉菌性阴道炎,因为避孕药中的雌激素有促进霉菌生成菌丝的作用,导致霉菌进一步侵袭阴道组织。

警报二、紧身化纤内裤

紧身化纤内裤的弊端多多,能使阴道局部的温度和湿度增高,又闷又热的环境是霉菌大量繁殖的最佳居住环境。

警报三、怀孕

妊娠的时候机体免疫力下降,性激素水平高,阴道组织内糖原增加,酸度增高,有利于霉菌生长,另外,妊娠时升高的性激素还有促进霉菌生成菌丝的作用,菌丝是霉菌伸出的“魔爪”,可帮助霉菌侵袭阴道组织,引发阴道炎。

女性霉菌性阴道炎的症状

1、霉菌性阴道炎患者常有白带增多,外阴、阴道瘙痒、灼烧感,小便疼痛,外阴周围常发红、水肿,表皮变化多种多样等症状。女性霉菌性阴道炎的治疗方法

2、可发生很浅的水疱丘疹,成群出现;亦可形成湿疹状糜烂,局限于外阴或向周围扩展至会阴、肛门周围及股生殖皱襞,直至大腿内侧、外表,完全类似急性或亚急性湿疹。

3、阴唇及阴蒂附近黏膜增厚,互相接触的皮肤表面潮红糜烂。

4、个别可引起微小的白色脓疱,严重时发生溃疡、外阴疼痛及局部淋巴结肿大。

女性霉菌性阴道炎的危害

1、引起患者的盆腔疾病:若霉菌性阴道炎长期不治疗的话,易造成炎症上行,引起宫颈炎和宫颈糜烂,如果病原体进入宫腔,则会引起输卵管卵巢炎症、盆腔炎等,最后影响怀孕。

女性霉菌性阴道炎的治疗方法

2、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了霉菌性阴道炎,会伴有外阴瘙痒等症状,瘙痒会让人坐卧不安,灼痛,这对女性的生活和工作会造成诸多的不便和影响。另外还有人伴有尿频、尿痛或性交痛,也影响到了夫妻生活。

3、影响胎儿发育:女性怀孕后性激素水平高,加上阴道充血、分泌旺盛、外阴湿润等,刚好给霉菌创造了繁殖的环境。孕妇患霉菌性阴炎后,有少数人阴道中的霉菌能经宫颈上行,穿透胎膜感染胎儿。另外,当胎儿经母亲阴道分娩时,也可能被霉菌感染,多半是口腔霉菌感染,如通常所说的鹅口疮。有些婴儿还可能出现肛门周围霉菌性皮炎。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