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链 接 |
1、 歌诀 2、 组成 3、 用法 4、 功用 5、 主治 6、 方义 7、 运用 8、 加减化裁 9、 使用注意 10、 附注 11、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12、 重要文献摘要 |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桂枝(去皮)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
以水七升(1400ml),煮取三升(600ml),去滓,温服一升(200ml)。
解肌祛风,去阴通阳。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
本方为桂枝汤去芍药而成,主治太阳表证误下而兼见脉促胸满者。辛甘发散为阳,酸苦通泄为阴,本方辛甘相合,乃保胸阳,宣卫阳之剂。方中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宣通胸中阳气;生姜辛散,助桂枝解表通阳;大枣甘缓,合甘草益气和中;姜草又能调和营卫太阳表证误下而致胸阳受损,外邪陷入胸中,故宜姜、桂之辛散而解表;下后里虚故宜草、枣之益气和中;去芍药之酸苦阴柔之品,恐其敛邪,又恐其酸收而滞姜、桂之辛散,有碍阳气之宣统,故去而不用。
本方可以用于肺心病之心悸,冠心病之胸闷,胸痛,风心病之心悸、气短,体虚型感冒,妇人产后汗出尤多等病证二见上述证机者。
胸痹者,加薤白、瓜篓;恶寒无汗者,加麻黄、紫苏叶;郁而发热者,加石膏、知母;口渴、脉促者,加麦冬、知母。若见微恶寒而不发热者,阳虚征兆已现,再加附子,温经复阳。
若已有结胸证或无太阳中风的胸阳不振、阴虚内热或热盛者禁用。
服药期间,禁用乌梅等酸涩之品。
煎煮药物时,最好先煮附子约10-20分钟后再加入他药,以减附子之毒性。
《伤寒论方解》:太阳经,经医误投泻下剂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证未解,既未成痞,亦未结胸,心下不痞硬,按之亦不痛,但觉气上冲胸,胸满而微闷,脉紧躁而并居寸口,关尺部在相形之下反觉不鼓指。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5g)
功用:解肌祛风,兼温经复阳
主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微恶寒者
出处: 《伤寒论》
桂枝去芍药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相比较,桂枝去芍药汤主治太阳中风证与胸阳不足证相兼;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太阳中风证与胸阳虚弱证相兼,其二者虽主表证都是太阳中风证,但主胸中则不尽相同,证有轻重之分。又桂枝去芍药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均可治疗单一的胸中病证,可其主治也有轻重之分,临证应区别用之。
《尚论篇》:用桂枝之辛甘,以亟散太阳之邪;其去芍药之意,酸收二字不足尽之,以误下故不敢用,恐其复领阳邪下入腹中也。
《伤寒贯珠集》:邪气仍在阳分,故以桂、甘、姜、枣甘辛温药,从阳引而去之;去芍药者,恐酸寒气味,足以留胸中之邪,且夺桂枝之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