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止咳按什么穴位
1.1、合谷穴
俗称"虎口穴",对久咳不愈者有一定的疗效。虎口中间的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处,拇、食两指并拢时,在肌肉隆起之最高处,是人体重要的穴位。指压时,用对侧拇指按在穴位上,朝小指方向均匀地用力,每次按摩10分钟。但体质较差者,宜轻刺激。
1.2、天突穴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每天按摩2次,能宣通肺气、消痰止咳。主治哮喘,支气管炎,咳嗽,暴失音,咽喉肿痛,梅核气,咳唾脓血等。
2、中医化痰止咳的食疗偏方
2.1、玉米须橘皮治咳嗽
玉米须、橘皮各适量。共加水煎,日服2次;止咳化痰、治风寒咳嗽、痰多。
2.2、冰糖炖梨化痰止咳
将新鲜的梨去皮,剖开去核,加入适量冰糖,放入锅中隔水蒸软即可食用。
2.3、萝卜猪肺止咳汤
萝卜1个、 猪肺1个、杏仁15克。加水共煮1小时,吃肉饮汤;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治久咳不止、痰多气促。
3、咳嗽需要做哪些检查
3.1、血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血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常提示上呼吸道或肺部可能有细菌感染;白细胞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相对降低,常提示病毒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感染。
3.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直接计数:增高,提示有变态反应存在,如支气管哮喘等。
3.3、免疫球蛋白E(IgE)测定:哮喘时,血清免疫球蛋白E值可升高。
3.4、痰涂片找结核菌:阳性,提示患肺结核病的可能。
3.5、旧结核菌素(0T)或结核菌素的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阳性,提示患结核病的可能。
1、川贝清肺糖浆:本品含有枇杷叶、苦杏仁、川贝母、麦冬、地黄、甘草、桔梗、薄荷等成分。功能清肺润燥,止咳化痰。用于风热感冒引起的燥咳,咽干咽痛。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引起的肺热咳嗽,唇鼻干燥,头痛,舌红少津等症有良效。口服每次15~30毫升,一日3次。小儿酌减。
2、二母宁嗽丸:本品由石膏、知母、贝母、栀子、黄芩、瓜蒌子、茯苓、桑皮、枳实、五味子、橘皮、甘草等组成。功能清肺润燥,化痰止咳。用于燥热蕴肺,肺热咳嗽,痰黄而黏,不易咯出,胸闷气促,久咳不止,声哑喉痛。口服每次2丸(12~18克),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
3、通宣理肺丸:本品由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制)、茯苓、枳壳(炒)、黄芩等组成。目前市售除丸剂外,还有颗粒、膏滋、胶囊、口服液等不同剂型。功能解表散寒,宣肺止嗽。适用于治疗风寒表证之咳嗽气促,恶寒重、发热轻,头痛鼻塞,咳嗽痰白,无汗而喘者。
1、禁食寒凉食物。
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就是说身体一旦受了寒,饮入寒凉之品,均可伤及人体的肺脏,而咳嗽多因肺部疾患引发的肺气不宣、肺气上逆所致。此时如饮食仍过凉,就容易造成肺气闭塞,症状加重,日久不愈。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咳嗽多会伴有痰,痰的多少又跟脾有关。脾是后天之本,主管人体的饮食消化与吸收。如过多进食寒凉食物,就会伤及脾胃,造成脾的功能下降,聚湿生痰。
2、禁食肥甘厚味食物。
中医认为咳嗽多为肺热引起,儿童尤其如此。日常饮食中,多吃肥甘厚味可产生内热,加重咳嗽,且痰多粘稠,不易咳出。对于哮喘的患儿,过食肥甘可致痰热互结,阻塞呼吸道,加重哮喘,使疾病难以痊愈。所以在咳嗽期间应吃一些清淡食物。
3、禁食橘子。
许多人认为橘子是止咳化痰的,于是让患咳嗽的孩子多吃橘子。实际上,橘皮确有止咳化痰的功效,但橘肉反而生热生痰。而一般的孩子不可能不吃橘肉只吃橘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