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中医养生 >> 中医疗法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中药丸药,制作方法
2018-05-01阅读:10197 学员编辑 收藏
一、中药丸药的制作方法
二、中药丸药的概述
三、中药丸药服用注意事项

中药丸药的制作方法

1、中药丸药的制作先粉碎

粉碎:把从药店买回来的中药,首先要经过粉碎成细末,家用中药粉碎机,适于家庭使用,一次容量为4两的,价格在360元左右。一般豆浆机,榨汁机不行,因为转速不够,功率太小不会粉碎很细。80目筛一个(相当于能过面粉的筛孔即可)。

中药丸药的制作方法

黏度:有些中药有一定黏度,如熟地,天冬,麦冬,枸杞等,但凡发软的几乎都是有一定黏度。解决办法是先从大块变小块,按上述加热法加热,放凉后入粉碎机,加些已经粉碎好并过筛的细药粉同时粉碎,这样可以明显减少黏度并能尽快粉碎。

2、中药丸药的制作药蜜混合

对蜂蜜的选择与炼制是保证蜜丸质量的关键。炼蜜的目的是除去杂质,破坏酵素,杀死微生物,蒸发水分,增强粘性。其方法是:小量生产可用铜锅或锅直火加热,文火炼;大量生产可用蒸汽夹层锅,减压蒸发浓缩锅进行炼制,最后滤除杂质。

量比:药粉重:蜂蜜重=1:0.7-1.想做较硬如黄豆大小丸,用1:0.7,想做较软大丸(6-9克)用1:1。

炼蜜:把蜂蜜放小锅内小火加热至沸,开始为小而密集小泡,随加热变成大泡就可以了。药业专业要达到炼蜜为珠的程度,就是把蜂蜜熬到取一滴热蜂蜜滴入凉水中沉底成珠状(圆型不扁)。

趁热把蜂蜜倒入事先准备好的药粉中,用筷子不停搅动,因为蜜的浓度很大,不会很快就和药粉亲和在一起,要不停搅动,等大块团块变小如一分硬币大小时,可以小心轻力度用手团和(小心烫手),把所有药粉和在一起,并团到软硬一致。

3、中药丸药的制作分丸

趁热尽快分丸。分成大丸:按当初处方中买回的是多少天的剂量分,例如买来是一个月的,把总药团先分成2等份,每份是半个月的,再各等分,每份就是一星期的了,再等分,每份就是4天的,再往下分到一天量时,一周本来应该是7天,却分成了8天,这样使操作方便快速。直到分成每日每次的量。这个过程要尽量快,要趁热,凉了就费劲了。

中药丸药的制作方法

做小丸:为服用方便可继续做小丸(黄豆大小),因为设计小丸的用蜜量少,这时的大丸较硬。

为避免药团粘手和粘器具,操作时可用适量的润滑剂。润滑剂可用甘油或麻油(花生油),蜂蜡按一定比例,加热熔化而成。夏季蜂蜡可适当多加一点。

4.中药丸药的包装与贮藏

制成的蜜丸,可采用蜡纸、玻璃纸、塑料袋、蜡壳包好贮存于阴凉干燥处。

质量要求:外观:圆整,表面致密滋润,无可见纤维及其它异色点。丸重差异检查:应符合规定。细菌学检查:应符合卫生标准

中药丸药的概述

蜜丸是将打粉机打好的药物细粉用炼制过的蜂蜜为粘合剂所制成的可塑性固体丸剂。

因蜂蜜具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补中缓急,润燥解毒等作用,可与主药相辅相成,增进疗效,故尤其适宜于制作补益类中成药。同时,因蜜丸味甜,能矫正药味,且质软可塑,可任意改成小粒服用,也可用水化开饮服,所以又适宜于制成小儿中成药。

此外,含有牛黄、麝香、冰片及苏合香等贵重细料或容易挥发药物的方剂,也常制成蜜丸服用。一般丸重0.5克以上的称大蜜丸,0.5克以下的称小蜜丸。

中药丸药的制作方法

中药丸药服用注意事项

中成丸药和西药配合应用治疗,无论先服用哪种药品,两者之间最好间隔开30分钟。

一般丸剂宜以少量温开水送服,大蜜丸因丸大不能整丸吞下,应嚼碎后或分成小粒后再用温开水送服,部分急救丸剂直接含于舌下。

治疗胃痛、呕吐的丸剂(如藿香正气丸或附子理中丸),可采用生姜煎汤送服,以增强药物作用。

治疗痛经的丸剂(如艾附暖宫丸)可用温热的红糖水送服,增强药物散寒活血作用。

治疗慢性肠炎的丸剂(如补中益气丸),可用大枣煎汤送服增强药物补脾益气作用。

治疗中风偏瘫、口眼歪斜的丸剂(如大活络丸),可用黄酒送服。

镇静安神类丸剂(如天王补心丸),宜临睡前半小时服。

防治习惯性流产和先兆性流产的丸剂(如滋肾益胎丸),可用淡盐水或蜂蜜水送服。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