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母婴养生 >> 疾病防护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婴儿闷热综合症预防
2016-01-22阅读:9469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婴儿闷热综合症预防方法有哪些?每当冬天来临,许多年轻家长便迫不及待地给宝宝添衣加被,但是还有是因为忽视导致婴儿闷或者婴儿闷热综合症,那么,婴儿闷热综合症预防方法有哪些?

婴儿闷热综合症预防_婴儿闷热综合症怎么办

宝宝得这种疾病的原因:

一、完全是由新手爸妈的经验缺乏所引起的,他们害怕冻伤宝宝,即使家里有暖气也要把宝宝穿的“里三层外三层”的裹着。其实他们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二、由于宝宝太小,他们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还不完善,所以,在过热或过冷时不能及时调整。

三、再加上宝宝还没有语言表达能力,也讲不出来,自己唯一表达的方式—就是烦躁不安、吵闹或拒奶等。

闷热综合症症状

小儿先出现过高热,体温一般在40℃以上,最高可达42℃以上,还有大汗淋漓,衣服和被子湿透,有脱水表现(小儿眼窝下陷,囟门凹陷,口唇干燥,皮肤干燥),很快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或呼吸不规则(快慢不一)或呼吸暂时停止,口唇、指甲青紫,精神极差,哭声低弱,反应迟钝,抽搐,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衰竭。

婴儿闷热综合症治疗

降温退热是治疗的基本措施。家长应该首先去除捂热的原因,撤离高温的环境,让孩子尽快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并尽快把孩子送到医院救治。孩子体温很高,要迅速降温。最好采用物理降温法,如用冰垫、温水擦浴等,不要用发汗药,以免出汗过多加重虚脱。

迅速给氧是治疗的必须手段。给氧可以提高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含量,改善机体缺氧症状和呼吸状态。如有脑水肿出现,应该采取高压氧治疗。

液体疗法也是抢救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由于患儿高热大汗后使水液大量丢失,会引起脱水和酸中毒,因此必须积极补充水分,纠正酸中毒。应采用静脉补液,补充葡萄糖、生理盐水和碳酸氢钠。

除以上治疗措施外,对抽搐的患儿要应用抗惊厥药,如安定、鲁米那、水合氯醛等。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能量合剂和维生素C等药物,以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同时要注意加强全身支持疗法并保证营养的供给。

应该提醒每一位孩子的家长,对孩子切不要包裹得太紧太厚,保暖过度和缺乏新鲜空气会使孩子发生捂热综合征。这种情况病死率很高,而且既使抢救存活,后遗症也很容易发生。同时也提醒医务人员,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时诊断和处理是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发生的关键。

怎样避免闷热窒息综合症发生?

1.婴儿出生后尽可能单独睡,将摇篮或小床放置在大人床旁边,既便于照顾,又可避免同睡时挤压婴儿,或不慎将衣被盖住婴儿的头面部。

2.不宜让婴儿口含奶头睡觉,防止因此发生口鼻被堵,或呛咳后窒息、缺氧等严重不良后果;

3.为小儿增减衣被原则上以面色正常、四肢温暖、不出汗为宜。如小儿行为异常,或者脸上有汗,体温在37℃以上,即表明保暖过度,应该松开包裹或者减少衣服。如小儿手脚发冷、体温不足36℃,说明保暖不够,需要增加衣服和提高室温。

不管气候多么寒冷,婴幼儿睡觉时,也应将其棉衣、棉裤脱去,至多穿1─2件内衣。盖被应松软,厚薄适度。如须加强保暖,可将垫被加厚。千万不可将被盖过头,或在婴儿的头面部蒙上纱巾、毛巾等物。

4.培养小儿的抗寒能力,从小进行冷空气浴锻炼,即是严冬也不放弃。

闷热综合症的应急处理

一旦发现婴儿出现上述闷热窒息综合症的症状,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如仅为面色欠佳,仍有自主呼吸,刺激后身体有反应,应赶快将患儿移出捂紧的被窝,放置于空气新鲜的地方,让其吸入新鲜空气,改善缺氧状况。如婴儿同时发高烧,可松解衣服,减少包裹,揩干汗水或用温水擦浴,更换湿衣服。也可在头部枕上冷水袋,以利散热降温,降低代谢,保护大脑。整个应急过程中须注意适当保暖。同时拨打医疗求救电话,立即送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治。

请务必记住,无论在家中或医院,遇此情况,禁用退热剂!防止因此使患儿出汗更多,加重脱水,恶化病情。如果婴儿手脚冰冷,呼吸不规则或无呼吸,刺激无反应,不可稍有延迟,应暴露头面部,清除口鼻分泌物,疏通呼吸道,及时口对口人工呼吸(必要时加作体外心脏按摩),同时就近送医院抢救。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