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虽然很多家长都知道春捂对于宝宝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对春捂缺乏认识,所以很少家长能帮宝宝做好春捂,那么宝宝春捂的标准是怎样的呢?下文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宝宝春捂的标准。
俗话说:“春捂秋冻”。已是人间四月天,该怎么个“捂”法?要捂到什么时候?
经历了2~3个月穿棉衣的冬季,此时宝宝的身体对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现在由冬季转入乍暖还寒的春天,外界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因此,不难理解老百姓说的“春捂”,大意是指气温刚转暖的春季不要过早脱掉冬装。
春捂是硬道理
春天的气候犹如“孩儿脸”,宝宝的机体调节能力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在早春季节,宝宝的新陈代谢亢进,产热增多,同时散热也在增加,氧耗量也增多。如果保暧措施不得力,常会引起宝宝体温过低。
同时,室内外温差加大且多风,一旦气温下降,体弱的宝宝常常会流鼻涕、咳嗽、发烧。
所以说,春捂是硬道理。“捂”带有一点热的意思,让宝宝适当多穿一些衣服,起到保暖的作用。否则不“捂”着点,宝宝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容易患上急性呼吸道感染(如感冒、肺炎、哮喘等病)。
解除春捂的标准
气象医学专家认为,解除“春捂”客观指标有两个:
1、外界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1~2周,就可以不捂了。
2、日夜温差大于8℃是该捂的信号。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
春捂如何捂
早晚捂,捂下肢
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冷。在给宝宝增减衣服时,最好先听听当地的天气预报。早晚适当“捂”一会儿,而晴天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适当减衣服。此外,“春捂”的重点是腿和脚,最好给宝宝穿上较厚的袜子和舒适的鞋子。
抓住“捂”的最佳时机
春天适当捂一捂,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而“捂”的最佳时机,是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的24~48小时,重点给宝宝“捂”头颈和双脚。在春季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不要带宝宝去公共场所,以免染上疾病。
“捂”“随时增减”
“春捂”强调宝宝穿衣多少视天气变化而定,同时根据体能素质,因人而异。总原则是穿衣要“随时增减”,脱衣则要“递减”——衣服一件一件地脱。用手摸摸宝宝的手脚,温暖就好,而被盖比你的稍厚就行了。
春捂不过度
不能怕宝宝着凉生病,就用小棉衣把宝宝“捂”得严严实实,这样做往往会“好心办坏事”。“春捂”过了头,宝宝发生“中暑”(即婴儿捂热综合征)是有可能的。
3岁以内的宝宝,正常体温极不稳定,容易随着环境温度变化而波动,常表现为体温过低(35~36℃),这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完善、对外界环境适应力差密切相关。该综合症会累及全身各个脏器,大脑最容易受伤,不易恢复,需引起高度重视。
怎么预防春天宝宝上火
1、坚持母乳喂养 提高抵抗力,母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免疫抗体,并且易消化吸收是防止宝贝“上火”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当然妈妈们也要注意膳食合理,以保证充足的奶量。而人工喂养的宝宝,应选用接近母乳配方的奶粉,并且要多喂白开水。
2、合理添加辅食 对4个月的小宝宝要适时添加辅食,如米汤、红薯泥、菜泥、肉泥、水果汁等;宝宝6个月后,还应合理补充富含膳食纤维谷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可预防“上火”和便秘。
3、控制宝宝的零食 尤其是不要吃油炸、红烧等易引起“上火”的食物。
4、穿衣要适度,俗话说春捂秋冻,但是家长也不要让宝宝穿得过厚,以免影响热量散发而捂出“火”苗来。
5、保持合适温度和湿度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室内的湿度,可以防止宝宝皮肤及鼻咽腔黏膜干燥。
6、保证睡眠 妈妈要保证宝宝充足的睡眠时间,宝宝睡眠好,既能促进生长发育,也能增强抵抗力。
7、多活动 春天是“阳气升发”的季节,妈妈多带宝宝参加户外活动,以促使宝宝体内积热的发散,提高抗病能力。
8、适量服用安全的儿童清热去火药物。对于儿童“上火”问题,更需要考虑儿童特殊的生理特性,选用适合儿童体质的药品。
春天幼儿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
草长莺飞,生机勃勃,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宝宝们长身体的最佳时机,因此妈妈们一定要注重宝宝每日营养摄入的丰富与均衡。
1、钙是必不可少的,应多给宝宝们吃一些鱼虾、鸡蛋、牛奶、豆制品等富含钙质的食物,并尽量少吃甜食、油炸食品及碳酸饮料,因为它们是导致钙质流失的“罪魁祸首”。
2、蛋白质也是不可或缺的,鸡肉、牛肉、小米都是不错的选择。
3、春季宝宝们对维生素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各种蔬菜中富含大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应该多吃;还有,适当的脂肪摄取,对宝宝们的成长发育也是很有益处的,建议多让他们吃一些核桃、芝麻、花生等坚果,以补充植物性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