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于小儿缺铁性贫血主张用健脾、益气、养血的方法来治疗。中成药可选用小儿健脾丸、启脾九、健脾消食丸等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中医治疗药方有以下几个:
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黄芪10g,当归10g,赤芍10g,黄精10g,生阿胶10g,扁豆10g,山药10g,水煎服,每日二次,每次100Ml。
红枣6枚,枸杞3g,鸡蛋1个,同煮食,每日1次。
芡实、山药、茯苓、莲子肉、薏苡仁、白扁豆、党参、白术各6g,水适量,煎40分钟,去党参、白术,入大米150g,熬粥,分次调糖食用。
当归10g,黄芪10g,山楂10g,神曲10g,麦芽10g,陈皮10g,鸡血藤10g,红花5g,鸡内金sg,生地10g,枸杞子10g,何首乌10g,人参10g,白术10g,山药10g,大枣20枚,蜂蜜50g,水煎3次,去渣浓缩至20Oml,加人蜂蜜调匀,日服3次,每次10―20ml。
2、什么是小儿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aemia,IDA)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贫血,我国2岁以下小儿的发病率为10%~48.3%。其发生的根本病因是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发生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小儿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护理
IDA是可以预防的疾病。应积极做好地区保健工作和卫生宣传工作,加强家庭和集体儿童机构的营养指导。对容易发生IDA的小儿,应尽早预防:对婴儿要及时添加适当的辅助食品,对未成熟儿早给铁剂。对易感儿,应给予预防量铁剂预防。铁的预防量,按元素铁计算是每天1mg/kg。在钩虫病流行地区,要大力开展消灭寄生虫病的卫生防疫工作,防止病儿重复感染,同时需给予口服铁剂,以预防或治疗贫血。
饮食缺铁,婴儿以乳类食品为主,此类食品中铁的含量极低。人乳的铁的吸收率较牛乳高。母乳喂养儿于6个月后如不添加辅食,亦可发生贫血。较大儿童每因饮食习惯不良、拒食、偏食或营养供应较差而致贫血。
长期少量失血,正常人体内储存的铁,为人体总铁量的30%。长期慢性失血时,每失血4ml,约等于失铁1.6mg,虽每天失血量不多,但铁的消耗量已超过正常的1倍以上,即可造成贫血。常见的慢性失血还可由于胃肠道畸形、膈疝、息肉、溃疡病、食管静脉曲张、钩虫病、鼻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和少女月经过多等原因。
其他原因,长期腹泻和呕吐、肠炎、脂肪痢等,均可影响营养的吸收。急性和慢性感染时,患儿食欲减退,胃肠道吸收不好,也能造成缺铁性贫血。
一般表现:开始常有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皮肤粘膜变得苍白,以口唇、口腔粘膜、甲床和手掌最为明显。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此时可自述疲乏无力。
造血器官的表现: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和淋巴结经常轻度肿大。年龄越小,贫血越理,病程越久,则肝脾肿大越明显,但肿大很少越过中度。
除造血系统的变化外,缺铁对代谢都有影响。从细胞学角度看,可导致细胞色素酶系统缺乏;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单胺氧化酶、乌头酸酶及α-磷酸甘油脱氢酶等酶的活力降低;并影响DNA的合成。由于代谢障碍,可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增长减慢、舌乳头萎缩、胃酸分泌减低及小肠粘膜功能紊乱。异嗜症多见于成人,在小儿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