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儿疳积如何看手指
1.1、望手指螺纹I型:手指螺纹略有突起之状。11型:少数或多数手指螺纹明显突起。111型:少数或多数手指螺纹呈透明凸丘。未成疮者,手指螺纹无突起。
1.2、望腹部青筋(腹壁静脉)I型:腹部青筋隐隐若现。11型:腹部青筋显而易见。111型:腹部青筋暴露,且多而粗。未成瘤者,无腹部青筋显露。
2、什么是小儿疳积
疳积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的影响,致使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饮食异常,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为特征。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5岁以下小儿多见。古代疳证被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疳证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特别是重症患儿明显减少。
3、小儿疳积的病理机制
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因此,产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就像填鸭一样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俗话说:“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绝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长的越好。孰不知,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患儿面色萎黄或苍白,心烦易激动,饮食不振,形体消瘦,皮下脂肪减少,肌肉松软,头发干枯,体重不增或减轻,甚至智力迟缓,出现水肿和夜盲等等现象。另外,还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化验检查可见到程度不同的血色素和血红血球减少以及血浆蛋白降低。
1、疳症
1.1、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
1.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的15~40%,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赢瘦。
1.3、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1.4、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
1.5、因蛔虫引起者,谓之“蛔疳”,大便镜检可查见蛔虫卵。
1.6、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
1.7、出现肢体浮肿,属于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量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约在20g/L以下。
2、积滞
2.1、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溏泄或便秘为特征。
2.2、可伴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呕吐等症。
2.3、有伤乳食史。
2.4、大便化验检查可见不消化食物残渣及脂肪滴。
1、运大肠:大肠穴位于食指端桡侧边缘至虎口。妈妈可用一根食指在此处做直线推动按摩,每次推200次,每天1次,还可治疗腹泻。
2、推脾土:脾土穴位于拇指螺纹面。妈妈可用一根食指在此处推动按摩,每天1次,每次推200次,可治疗宝宝呕吐、腹胀。
3、揉板门:板门穴位于大鱼际隆起处,妈妈可用一根食指揉此处,每天1次,每次揉50-100次,可治疗宝宝腹胀、食欲不振。
4、推天河水:天河水穴位于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妈妈可用一根食指推动按摩此处,每天1次,每次100-200次,可治疗身热烦躁、便秘的宝宝。
5、捏脊4遍:双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宝宝的皮肤,拇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到大椎两旁,即为捏脊一遍。如此反复4次,可治疗宝宝厌食、腹胀、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