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恋狂自我感觉膨胀
典型的自恋狂倾向于对自我感觉过分膨胀,喜欢出风头,喜欢权力,同情心较少。西方国家的人们比生活在东方国家的人的自恋狂率高。自尊运动,就是一个重要的体现。而且社交媒体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有很多观众的场地。
对于傲慢自负和自私的人,如果你已经觉得你很厉害,你就不会努力去提升自己,因为自恋者较少的同情心,他们不会对身边的人很慷慨。
2、自恋狂不会感到羞愧
调查者调查自恋特质的问题基于40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被调查者可以选择一个或者两个问题来回答。例如:
“我更喜欢待在人群里”(非自恋者的回答)对比“我喜欢成为关注的焦点”(自恋者的回答),或者“统治世界的想法让我害怕”对比“如果让我统治世界,世界会变得更好”(自恋者的回答)。
3、自恋狂只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那些只顾自己需求和感受,特别欣赏自己的人被称作“水仙花”。一般情况下,这类人很善于伪装自己,但美国科学家发现,要揭穿他们的面具是很容易的,只需要让他们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
研究人员邀请2200名不同年龄层的志愿者进行11次实验。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为自己打分,满分为7分。若志愿者给自己打1分,就代表“我根本就不是自恋的人”,而7分则代表“这就是我的真实本性”。
研究发现,自恋者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与另一项复杂的考评制度所得的结论几乎一样,该考评制度是由科学家编制的40道更为复杂的评分制题目。
家庭环境。单亲家庭 在自恋癖形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单亲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宠爱和亲昵可以是含有性的内容的,常可使孩子产生与尊亲同意识或潜意识。另外,父母是因感情不好而离 异的,那么父亲或母亲对对方的怀恨和不满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使孩子觉得他人都不可爱,不宜接触,而促使自恋癖的产生。
教养方式不当。父母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当着孩子的面或他人的面称赞、宠爱自己的孩子,特别是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是社会的主体,父母对孩子是娇宠有加,使孩子从小就自视甚高,这常成为自恋癖产生的基础。
心理因素。有的父母对子女,尤其是父亲对女儿,母亲对儿子过分亲昵、宠爱,使有些儿童产生 把自己与异性尊亲认做一体的心理而出现自恋癖的倾向。
与创伤性经历具备。如有的成年人在与性伙伴的交往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在精神上或肉体上受到了重大的打击等,可使其丧失异性恋或同性恋的兴趣,转而成为自恋癖者。
闲谈之中,不要轻易对他们提出负面性的评价,也没有必要对他们的私生活提意见,这只会让他们对你不满。如果工作中一定要提出负面性的意见或者评价,请一定要收集好论据,让他们无话可说。
面对那些喜欢炫耀自己的车、房、收入、学历甚至经历的人,礼貌性地夸赞几句就好,他们并非想给你难堪,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弱小的自尊,没有必要因此和他们抬杠,一句小小的质疑都能够点燃战火。
由于自恋的人只是为了坚持自己而反对他人,所以要抢占先机,先提出你的计划,再征得他们的同意,这比推翻他们的计划效果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