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幺或年轻弟妹自杀率较高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对于自己的小孩所给予的关爱与教导方式,会深深地影响小孩的未来,不管是太过溺爱、还是从不曾聆听过孩子的内心,都会为孩子的个性带来或重或轻的改变,而青少年易忧郁的问题,近几年更是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根据北欧一项研究够发现,家中的老幺或较年轻的弟弟妹妹,更容易会有忧郁与自杀的倾向。
瑞典研究发现,家中的弟妹晚辈可能较容易出现忧郁或是自杀倾向。有超过20%的自杀个案,与出生次序和母亲怀孕年龄有关;每年幼一级(例如老二与老幺相比),自杀的机率就提升18%。
2、自杀率与出生顺序有关
新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若迪斯拉和他的团队统计了1931年至1980年瑞典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记录了1981年至2002年的死亡率。他们发现,出生顺序越晚的人,自杀率越高。
出生顺序和自杀率之间的关联十分明显,即使这些出生晚的人年龄不同,兄弟姐妹数量不同,婚姻状况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也不同,这种关联依旧存在。
3、自杀的类型
3.1、利他型
利他性自杀指在社会习俗或群体压力下,或为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常常是为了负责任,牺牲小我而完成大我。如屈原投身汨罗江,以死唤起民众的觉醒;孟姜女哭长城,殉夫自杀;疾病缠身的人为避免连累家人或社会而自杀等。这类自杀者的共同心理是死是有价值的,是唯一的选择。涂尔干认为在原始社会和军队里这类自杀较多。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少。
3.2、自我型
自我性自杀与利他性自杀正好相反。指因个人失去社会之约束与联系,对身处的社会及群体毫不关心,孤独而自杀。如离婚者、无子女者。涂尔干认为这类自杀在家庭气氛浓厚的社会发生机会较低。
1、心理疾病。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我国年轻人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哈佛大学精神病某研究者认为,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2、恋爱失败。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
3、学习压力。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会长表示,过去高校自杀的学生中以本科生居多,现在硕士和博士自杀的比例呈增加趋势,这是由于高学历学生面临的压力比过去更突出。
4、家庭原因。据社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的研究,中国有70%的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是严厉惩罚、传统的打骂式。这些不合格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年轻人的承受挫折能力差,适应能力差。
关注和开导:一个最重要的预防措施是:提出问题和开导当事人。“重要的是要让当事人知道:他(她)不是一个人,感觉抑郁和厌倦生活并非不正常。另外还有咨询热线等援助方法。”
公交车等公共场所里的宣传画在某教授看来也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医生的开导仍有待改善。某教授指出:“许多轻生的人在自杀之前去看了医生。医生却没有正确解读出这些信号。”必须要分发信息传单,让病人认清事情的危险性,同时也要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