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马鞭草
2013-10-25阅读:9308 学员编辑 收藏
名称:马鞭草
类别:活血化瘀药 拼音:MA BIAN CAO拉丁:Herba Verbenae别名:马鞭、龙芽草、凤颈草、紫顶龙芽、铁马鞭、狗牙草、白马鞭药用部位:地上部分药材性状:本品茎呈方柱形,多分枝,四面有纵沟,长0.5~lm;表面绿褐色,粗糙;质硬而脆,断面有髓或中空。叶对生,皱缩,多破碎,绿褐色,完整者展平后叶片3深裂,边缘有锯齿。穗状花序细长,有小花多数。无臭,味苦。
栽培要点:产地:湖北、江苏、广西、贵州采收加工:6~8月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地道沿革:性味归经:凉;苦;归肝、脾经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用于癜瘕积聚,经闭痛经,疟疾,喉痹,痈肿,水肿,热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加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禁忌:气血虚、胃气弱及孕妇慎服。
原植物 马鞭草为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茎四方形,棱和节上被短硬毛。单叶对生,卵形至长卵形,长2~8厘米,宽1.5~5厘米,3~5深裂,裂片不规则的羽状分裂或不分裂而具粗齿,两面被硬毛,下面脉上的毛尤密。花夏秋开放,蓝紫色,无柄,排成细长、顶生或腋生的穗状花序;花萼膜质,筒状,顶端5裂;花冠长约4毫米,微呈二唇形,5裂;雄蕊4枚,着生于冠筒中部,花丝极短;子房无毛,花柱短,顶端浅2裂。果包藏于萼内,长约2毫米,成熟时裂开成4个小坚果。
生于山坡、路旁和村旁荒地上。广布我国大部分省区。全世界热带和温带地区均有。
采收加工 6~8月花正开时采收全草,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性状 本品全长40~80厘米或过之。茎呈方柱形,四面均有纵沟,多分枝,绿褐色或灰绿色,粗糙;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纤维状,有髓或中空。叶对生,皱缩或破碎,绿褐色,展平后叶片3~5深裂,边缘有齿裂。穗状花序细长,约10~25厘米,有多数黄棕色的花。无臭,味苦。以色绿者为佳。
性味和功用 苦,微寒。归肝、脾经。凉血,破血,消肿。用于水肿腹胀,痈肿,疮毒,经闭,腹部肿块。用量4.5~9克。
附注 ①华南地区常将兰科石斛属植物Dendrobium chrysan-thum Wall.称作马鞭草,而称本种为铁马鞭,宜注意区别;②本品含马鞭草甙verbenaline、苦杏仁酶amygdalase和鞣质等成分。
功用: 归肝、脾经。凉血,破血,消肿。用于水肿腹胀,痈肿,疮毒,经闭,腹部肿块。用量4.5~9克。
性味: 苦,微寒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