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时令养生 >> 秋季养生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秋季进补根据体质对症下药
2011-04-22阅读:10946 学员编辑 收藏

进入秋冬季节,中国人开始讲究一个“补”字,食补也好,药补也罢,都期待滋补品能让自己“阴阳调和”、“正本清源”。专家建议,“补”虽然是一个“自发的,非处方行为”,但是由于个体差异不一,传统中医又最讲究辨证施药,“补”应该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切勿乱“补”。

大部分人认为只要是补品,则人人可吃。这种熟悉是片面的、错误的。人的体质强弱不同,补品也具有不同的性质,假如不结合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而盲目进补,不但达不到强壮身体的目的,反而会扰乱了机体的代谢功能,带来副作用,甚至引起疾病,如在国外就曾出现“滥用人参综合症”。清代名医余听鸿说:“见病不可乱补,一日误补十日不复”。故服用补品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补”之细则: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补品或药补,一般是针对虚症的。中医将虚症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相应的,补品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而女性着重补的是气、血和阴。

第一类:补气

典型症状:体质虚弱的女性可通过中药来调理,改善因正气虚弱所引发的一些毛病。表现为脸色苍白、精神不振、说话声量小,动不动就流汗、感冒;或有很多白带、月经会提前、量很少;或者是胃口不好,吃一点东西肚子就发胀。

家建议:对气虚的体质,就可用一些补气的药物调理,如人参、黄耆、白术、红枣、甘草用来炖鸡或排骨以补气。当气够的时候,脸色就会变好,也不轻易感冒。

第二类:补血

典型症状:一般是脸上没有血色,口唇指甲比较苍白,头晕眼花,站立起来头会晕、心悸,轻易失眠、精神不好、月经不调等,这是女性最常见的身体虚弱情形。

专家建议:属“血弱”体质,就可用一些中药物来补血,如用熟地、白术、当归、龙眼皮、阿胶等中药或药丸炖鸡、炖排骨、炖鱼。女性在月经过后,若没有什么不舒适,只想补血,也可用此方法。

第三类:阴虚用凉补

典型症状:阴虚俗称虚火,头晕、耳鸣、觉得腰酸背痛、睡眠不好,一个主要特点是感到口干、咽燥、心烦,手足心热、轻易流汗,轻易做梦;这类体质女性,会出现月经不调的现象,身体比较瘦,吃什么东西都胖不起来。

专家建议:由于这种阴虚体质的脉搏比较快、舌头比较红,身体肌肤有灼热的感觉,中医一般会用凉补,常用的中药有生地、天冬、麦冬、沙参、西洋参、别甲、莲子、薏仁、玉竹等。


对这类女性,冬虫夏草能派上大用场,因为冬虫夏草不仅滋肾还补肝,最适合阴虚女性。不想吃中药的女性不妨吃点花胶。花胶具有滋补肝肾、养阴生津和强健筋骨的好处,多吃能精神奕奕,面色红润。

第四类:阳虚要补阳气

典型症状:阳虚体质是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甚至冰冷;会腰酸、腿软、频尿,月经延后且量比较少,身体会有发麻等状况。

专家建议:对阳虚体质,中医一般常用的药物如肉桂、补骨脂、菟丝子、肉苁容、鹿茸等中药物来补阳,待阳气恢复后身体就比较不怕冷。

这类女性在天天保证摄入充足的热量外,应有意识地多吃些富含铁质的食物。

据研究,女性尤其是老年人怕冷与机体内无机盐缺乏有关。胡萝卜、山芋、青菜、大白菜、藕、菜花、大葱、土豆等根茎类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可将它们与肉类御寒食物掺杂食用。

人体的甲状腺可分泌一种叫甲状腺素的激素,具有产热效应,而甲状腺素由碘和酪氨酸组成。酪氨酸可由体内“生产”,碘却得靠外界补充。海带、紫菜、贝壳类、牡蛎、沙丁鱼、菠菜、鱼虾等食物含碘丰富,不妨选择食用。

“补”之辨证施征:体质复杂,请医生帮忙诊断

陈教授表示,气血阴阳的这四类虚,有时候会单独出现,有时候也会合并两种出现。在临床上较常看到久病的身体虚,会出现气血两虚,甚至病久时还会寒热夹杂。身体比较虚弱,体质也比较复杂时,就一定要请中医师帮你诊断,找出问题出在哪里,再吃一些补药,这样比较省时间、比较对症,也没有副作用。

另外,滋补可以是有病施补和无病体弱补两类。女性更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身体素质来选择滋补,而轻松愉悦的心情、良好的心理状态、日常的身体锻炼都是滋补之外更需要强调的重点。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