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酸性时,内含胆汁遇空气氧化成绿色。胆汁中的胆红素是一种黄色素,被它染色后粪便即呈黄色,胆红素经过氧化后变为胆绿素,从而使粪便呈绿色。
另外,因双叉乳杆菌的作用,肠内已呈酸性,大便在肠内已被氧化,变成绿色排出体外。因此墨绿色便不是异常便,是正常现象,不必为此而担心。墨绿便一般可能会是消化不良。可以调整膳食再观察大便的改变。 大便绿色呈水样或糊状,有酸臭味、多泡沫,多见于消化不良、肠道功能失调等疾病。
2.1、黄色:健康的便便。
2.2、深褐色:可能是吃了深色的食物或摄入药物造成的;若便便有点干,可能是便秘了。
2.3、黄绿色:便便成形、细长,可能是蔬菜吃多了或摄入较多富含叶绿素的食物。
2.4、蓝绿色:可能是食物中毒了,可能伴随发烧、呕吐,也可能没有其他症状。
2.5、红色:大便后擦拭到血,大部分是痔疮、肛裂引起的;便便本身夹杂有血,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溃疡性结肠炎或肿瘤引起;也有可能是上消化道严重出血(可能导致休克),最好去医院做检查。
2.6、黑色(干燥):便便干、排便困难,可能是便秘了。
3.1、细长的粪便:如果粪便是像蚯蚓一样又细又长,中途易断,即使排出了也跟没排似的不爽,这是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的证明。
3.2、硬邦邦的粪便:如果总是排出这种水分不足的硬邦邦的粪便,说明三种粪便之力都不够,应当注意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入手共同改善。
3.3、糊糊的粪便:如果排出的是糊糊的、味道难闻的粪便,说明酒精、肉类和脂肪等摄入过多,应当减少这些油腻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谷物、发酵食物等食品的摄入。
3.4、胖圆的粪便:如果是像兔子粪便一样圆圆的、一粒一粒地排便,则说明肠道受到人体压力的影响,功能有所降低,应当注意多散步、转移注意力,减少注意力对胃肠道的影响。
1、性状:条状软便不粘连。健康的大便多呈条状软便,在便池内不粘连,能浮在水面,水冲即净。糊状、没有干结成块的大便也属正常。食物蛋白质高时,大便会偏硬,近似黏土;碳水化合物高时,大便则偏软或成糊状。
2、颜色:黄色或黄褐色。正常大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摄入奶制品,大便多为淡黄色;吃较多绿色蔬菜时,大便会偏绿;吃肉较多,大便为棕黄色;吃猪血、猪肝,或服用某些中药时,大便发黑。
3、气味:带有微臭。由于细菌分解产生的粪臭素等,正常大便是微臭的,爱吃肉的人气味会重一些,素食者味轻。如果臭得难以忍受,可能有健康问题。刺鼻酸味、烧焦味都可能由消化不良引起;腥味,则可能意味着消化道出血。
4、数量:“一条便”约100克。健康大便多呈形如香蕉的条状,每条长度约10~15厘米,重量约100克,每次排2~3条。排便量可因食量、食物种类等发生改变,如膳食纤维摄入较多,排便量会增加。
5、次数和习惯:每日一次,晨起排便最佳。排便次数和习惯因人而异,每日一次、晨起排便者居多。一般而言,无排便困难及其他不适,1~3天排便一次不算便秘,一天排便不超过3次不算腹泻。
很多种肛肠疾病都会有便血这个症状,具体应根据发病年龄,便血的方式,多少,颜色及是否有疼痛等症状综合分析加以判断。如果大便呈柏油状或呈黑色,出血部位多在于上消化道,也就是说,胃和十二指肠出血的可能性居多。如果血色紫红,混有粘液,并伴有恶臭,应考虑肠道肿瘤,特别是直肠癌的可能。一般便血呈鲜红色,且成滴状附于大便表面的,出血部位大多在肛门或距肛门不远的部位,就有可能是痔疮。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时,由于血液在消化道停留时间短,血色也可以是鲜红的。
为了确诊病情,检查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步。有些疾病引起的出血量很小,一般用肉眼不易发现,而少量的消化道出血,是早期结肠癌的重要症征,如能尽早发现便血,有利于疾病的确诊及治疗。临床上一般以大便潜血试验来检查粪便中混有的少量血液。当病人发现自己有便血的症状时,就应尽早去医院就诊,经临床检查,并通过化验,X光,内窥镜等各种检查,确定疾病,及早治疗。
专家提醒:大便出血分好多种情况,有可能只是上火等小问题,但也有可能是其它疾病的原因,这需要引起重视,在发现症状以后要及时去专业肛肠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