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龄因素
已过不惑之年的中年人往往是冠心病高发人群,五十以后进展较快,心肌梗塞与冠心病猝死的发病与年龄成正比。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亦有年轻化的趋势,大家不可疏忽防范。
1.2、遗传因素
冠心病是有家族聚集性的,这是大家尽皆了解的。家族中有在年轻时易患本病者,其近亲患病的机会可5倍于无这种情况的家族。
1.3、内分泌因素
内分泌紊乱者极易诱发冠心病,这一事实已被公认。另外,有资料表明,糖尿病病人发生冠心病的几率是非糖尿病者的两倍以上。
1.4、血压高因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60%~70%有高血压,高血压病人患本病者是血压正常者的四倍。
1.5、饮食因素
饮食不当,也是有可能诱发冠心病的。众多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常进食较高热量的饮食、较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者易患本病。
2.1、心肌梗塞型:
梗塞发生前1周左右常有前驱症状,如静息和轻微体力活动时发作的心绞痛,伴有明显的不适和疲惫。梗塞时表现为持续性剧烈压迫感、闷塞感、甚至刀割样疼痛,位于胸骨后,常波及整个前胸,以左侧为重。
2.2、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
部分患者原有心绞痛发作,以后由于病变广泛,心肌广泛纤维化,心绞痛逐渐减少到消失,却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气紧、水肿、乏力等,还有各种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悸。
2.3、心绞痛型
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感,闷胀感,伴随明显的焦虑,持续3到5分钟,常发散到左侧臂部、肩部、下颌、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有时可累及上述部位而不影响胸骨后区。
2.4、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
很多患者有广泛的冠状动脉阻塞却没有感到过心绞痛,甚至有些患者在心肌梗塞时也没感到心绞痛。部分患者在发生了心脏性猝死,常规体检时发现心肌梗塞后才被发现。
2.5、猝死型
指由于冠心病引起的不可预测的突然死亡,在急性症状出现以后6小时内发生心脏骤停所致。主要是由于缺血造成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异常,而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导致。
3.1、典型胸痛
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诱发,突感心前区疼痛,多为发作性绞痛或压榨痛,也可为憋闷感。疼痛从胸骨后或心前区开始,向上放射至左肩、臂,甚至小指和无名指,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胸痛放散的部位也可涉及颈部、下颌、牙齿、腹部等。
发生心肌梗死时胸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常常超过半小时),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并可有恶心、呕吐、出汗、发热,甚至发绀、血压下降、休克、心衰;
3.2、疼痛有放射性
至左肩、左臂前内侧直至小指与无名指;疼痛在心脏负担加重(例如体力活动增加、过度的精神刺激和受寒)时出现,在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数分钟后即可消失;疼痛发作时,可伴有(也可不伴有)虚脱、出汗、呼吸短促、忧虑、心悸、恶心或头晕症状。
冠心病的危害很大,症状开始表现为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而后会逐渐蔓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常伴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冠心病的危害还表现在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且还有逐年上升趋势,这是值得注意的严重问题。
冠心病的危害除了可以发生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以外,还可以因为心肌缺血导致各种心律失常以及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最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临床上表现为突然死亡(医学上称之为猝死)。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可以互为因果而同时存在。猝死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形式。
冠心病会引起心脏破裂,造成急性心包积血,绝大多数为心室游离壁破裂,严重的就会出现急性心包压塞而淬死。其次,冠心病会造成乳头肌功能失调,严重失调者导致左心衰。
1、起居有常。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工作,临睡前不看紧张、恐怖的小说和电视。
2、身心愉快。忌暴怒、惊恐、过度思虎以及过喜。
3、控制饮食。饮食且清淡,易消化,少食油腻、脂肪、糖类。要用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晚餐量少,为宜喝浓茶、咖啡。
4、戒烟少酒。吸烟是造成心肌硬塞、中风的重要因素,应绝对戒烟。少量饮啤酒、黄酒、葡萄酒等低度酒可促进血脉流通,气血调和,但不能喝烈性酒。
5、劳逸结合。避免过重体力劳动或突然用力,饱餐后不宜运动。
6、体育锻炼。运动应根据各人自身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选择,如打太极拳、乒乓球、健身操等。要量力而行,使全身气血流通,减轻心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