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自古以来,针对阴虚发热这一病症在中医医学上早有不少研究和记载。中医医学专家指出多数阴虚发热的病人系因发热而导致阴虚,而不是由于阴虚导致发热,如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长期发热以致显现阴虚,假使发热的因素得到解决,则阴虚即可好转,如果不能解决,则补阴亦无效果。……
自古以来,针对阴虚发热这一病症在中医医学上早有不少研究和记载。中医医学专家指出多数阴虚发热的病人系因发热而导致阴虚,而不是由于阴虚导致发热,如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长期发热以致显现阴虚,假使发热的因素得到解决,则阴虚即可好转,如果不能解决,则补阴亦无效果。
在中医临床医学上,针对阴虚发热的治疗主要治法是滋阴清热。针对阴虚发热患者不同的症候,中医上给出不同的药方来进行辩证施治,一般均具有不错的疗效。
中医治疗阴虚发热的五方
第一、骨蒸潮热证
治疗证候:肺结核、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证属阴虚内热、虚劳骨蒸者,见午后潮热,或者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清虚热,退骨蒸。
主方:清骨散加减治疗。
方药药材: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鳖甲、甘草。血虚,可加当归、熟地、白芍、生地;咳嗽,加桔梗、五味子、阿胶(烊化)、麦冬。
第二、阴虚火旺证
治疗证候: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或消渴易饥,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治疗原则:滋阴降火。
主方:大补阴丸。
方药药材:熟地黄(酒蒸)、知母(酒浸,炒)、黄柏(炒褐色)、龟板(酥炙)。咯血,吐血,加旱莲草、仙鹤草、侧柏叶;盗汗,加糯稻根、浮小麦、煅牡蛎。
第三、邪热内伏证
治疗证候:肺结核、贫血、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证属阴虚火旺者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数。
治疗原则:养阴透热。
主方: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
方药药材: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盗汗较重者,可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阴虚较甚者,加玄参、生地黄、制首乌滋阴;失眠者加柏子仁、酸枣仁,首乌藤养心安神;兼有气虚者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
第四、阴虚发热
治疗证候:吐血、衄血;或疟疾、伤寒屡汗之后,取汗既多,阴亏津伤,烦渴不止,潮热不退,脉虚者。
治疗原则:滋阴清热,润肺止咳,止血。
主方:一阴煎。
方药药材:生地黄、芍药、麦冬、丹参、熟地、牛膝、甘草。如火盛躁烦者,加真龟化服;如气虚者,间用人参;如心虚不眠多汗者,加枣仁、当归;如汗多烦躁者,加五味子,或加山药、山茱萸;如见微火者,加女贞子;如虚火上浮,或吐血,或衄血不止者,加泽泻、茜根,或加川续断。
第五、营血虚滞证
治疗证候: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经量少或闭经,表现为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治疗原则:补血和血,调经化瘀。
主方:四物汤。
方药药材:白芍药、川当归、熟地黄、川芎各等分。
总而言之,阴虚发热患者在坚持中医辩证施治的基础上,做好日常调理保健事项也是非常关键的,这样子有利于恢复患者正常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