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蜱虫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蜱虫叮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更重要的是蜱可携带多种病毒、细菌,可带来多种疾病。蜱虫叮咬致死的病例曾引起人们的恐慌,认识蜱虫病的传播途径非常有必要。那么,蜱虫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蜱虫病的传播途径:
2008年2月19日,卫生部曾向各级卫生部门下发《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其中指出,蜱虫叮咬后的无形体病属于传染病,人对此病普遍易感,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
主要有两个传播途径:
一是蜱虫叮咬过携带病原体的动物后,再叮咬人体,便随之将病原体传染给人体,引发疾病。蜱虫叮咬人体时,并不会有疼痛的感觉,仅会造成局部皮肤的充血、水肿,不仔细检查还不容易马上发现,因此有一定隐蔽性。
二是直接接触危重蜱虫疾病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也能传播这类疾病。可以说在传播疾病方面,蜱虫与人类的关系仅次于蚊子。
二、不是所有蜱虫都会传染病疾病:
姜教授告诉笔者:一般来说,蜱虫生活在野外草丛,本身在大自然中有自己的生态圈,人类感染正是因为闯入了这个生态圈。
蜱虫本来是叮咬野生动物的,现在很多老百姓都在自己家的宠物身上发现蜱虫,十分紧张,但并不是所有蜱虫都会传染病疾病,是否感染取决于蜱虫是否带有感染体,就像蚊子传染疟疾和登革热,也并不是所有被蚊子叮咬过的人就会得这些传染病,所以大家不要过分恐慌。
三、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一是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注意卫生的清洁和打扫,尤其注意个人卫生的养成,及宠物的卫生,要注意给宠物定期洗澡,梳毛,避免蜱虫的寄生。
二是应尽量避免在蜱虫类容易出现的地方,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虫爬上;针织衣物表面尽量光滑,这样蜱虫不易粘附;每天的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还要仔细检查他们的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虫叮入或爬上,发现蜱虫后立即清除。
三是采取身体防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在皮肤暴露部位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2岁以上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
当使用遮光剂或防晒用品时,先涂抹遮光剂或防晒用品,然后再涂抹驱避剂,睡觉前应把驱避剂洗去。
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驱避剂等。
发现蜱虫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更不能挤破;可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再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进行局部消毒。
即使未发现被蜱虫叮咬,从蜱虫较多地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尽快请教医务人员。
四、被蜱虫叮咬怎么办?可用酒精涂抹或烟头轻烫:
专家表示,如果不幸被蜱虫叮咬一定要采取正确有效的方式处理: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虫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退出。
烫蜱虫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请医生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五、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去过的地方及有无被蜱虫咬伤的经历。
如果近期(7~14天内)去过有蜱虫出没的地区,身体某些部位,尤其是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隐蔽、松软之处出现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最近又出现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症状,应警惕被蜱虫叮咬了。
此时去医院化验,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会降低,转氨酶可能升高;严重者可发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皮肤或鼻腔等部位出血等;老年患者及免疫缺陷者感染本病后病情将更为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