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它是人体感染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寄生虫病,一年四季均可感染。那么血吸虫病的潜伏期是多久呢?
1、血吸虫病潜伏期一般在40天左右,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消瘦、乏力等症状。由其引起的发热使用抗菌素无效,如果患者发热不退,又有疫水接触史,一定要检查是否患上血吸虫病。
2、血吸虫寄生的中间宿主是钉螺,而钉螺主要存在于沿江水草丰茂地带。一般平均气温达到15℃以上时,钉螺运动活跃,此时钉螺体内的血吸虫幼虫——尾蚴就会释放到水中,形成一片片易感水域。如果人体这时接触到易感水域,尾蚴就会在几秒内钻进人体。
3、接触点皮肤随之会出现丘疹、瘙痒,数小时至2-3天后会自行消退。但人体随后进入了血吸虫病的潜伏期,如果接触江水感染较为严重,还有可能引起急性感染,导致身体严重损害。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有以下三点:
1、带虫卵的粪便入水
病人的粪便能够以各种方式污染水源,如河、湖旁设置厕,河边洗刷马桶等。病畜随地大便亦可污染水源。
2、钉螺的存在、孳生
钉螺是血吸虫惟一的中间宿主,水陆两栖,生活在水平面上下,孳生在土质肥沃、杂草丛生、潮湿的环境中。可随着水草、牲畜以及人的鞋子夹带等方式扩散至远处。寒冷的冬季,钉螺在地面隐蔽处蛰伏越冬,并能深入地缝数厘米。钉螺感染的阳性率以秋季为高。
3、人体接触疫水
本病感染方式可因生产(捕鱼、种田等)或生活(洗涤、洗手、洗脚、戏水等)而接触疫水,遭致感染。饮用生水,尾蚴也可自口腔粘膜侵入。赤足行走在河边也有感染的可能。
凡是在血吸虫病疫区生活过的人,如果有疫水接触史,并出现皮疹、发热、腹泻等症状,就应警惕自己是否得了血吸虫病,应到医院或血防部门及时作全面检查。检查中如果在粪便中、肠壁内找到血吸虫卵,或粪便孵化发现毛蚴,或血栓两项以上阳性,就可以明确诊断为得了血吸虫病。为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病人应立即到血防站接受治疗。
血吸虫病在一般情况下,除医疗确诊外,也可以通过一些症状判断。如果得了急性血吸虫病,有咳嗽、高热、腹痛、腹泻、脓血便和肝肿大等症状;如果是慢性病人,轻者常无明显感觉,但有的会出现不同程度贫血、营养不良和慢性腹泻;而晚期病人则主要表现为肝脾明显肿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以及生长发育障碍等。此外,还有明显消瘦、乏力,从而严重影响劳动能力和生育能力。
只要做好防护工作和注意饮用水安全,就能有效地预防血吸虫感染。
1、避免或减少接触疫水:如在有螺地区修路、搭桥、设渡口;在有螺地区生产作业必须接触疫水时,应穿戴防护用具或涂擦防护药物。目前常用的防护药物为防蚴灵,可预防血吸虫感染,该药可持续防护4小时左右,如下水时间长,应增加涂药次数。
2、杀螺杀蚴:在有螺区域,因防汛抢险和生活生产必须下水的地方,应及时用药物氯硝柳胺进行杀灭。
3、饮用安全卫生水,如自来水、井水等,不得饮用未经消毒的塘沟水。
4、药物预防:对短期接触疫水者,可在7-10天内口服青蒿琥酯片,成人每周一次,连服3-4周。对未采取任何措施而接触疫水者,在25-30天内,可用吡喹酮进行早期治疗,按每公斤体重40mg总量,晚饭后一次顿服或1日2次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