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保持食物结构平衡。专家指出,保持食物结构平衡,就要多吃谷类、水果、蔬菜。对于肥肉、巧克力、奶油、饼干、糖、甜点心以及动物内脏等三高食物(即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一定要有节制,不可多食。
1.2、多吃碱性食物。正常人的血液呈弱碱性(pH值7.4),但如果每天都大鱼大肉,长期嗜食酸性食物,就会使血液中的乳酸、二氧化碳等含量增加,血液黏度也会增加,于是就会加快血管的老化。多食碱性食物,可以中和血液中的酸性物质,起到清洁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
1.3、把血管“清道夫”“请”上餐桌。生姜生姜内含有一种类似水杨酸的有机化合物,它是血液的稀释剂和抗凝剂,对降血脂、降血压、防止血栓形成有很好的作用。洋葱含有二烯丙基、二硫化合物,具有降血脂的作用。茄子含有维生素P,能增强毛细血管的弹性。
2.1、坏心情。专家证实,精神压力可引起血管内膜收缩,加速血管老化,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2.2、高油高盐高糖饮食。正常的血管就像装了清水的玻璃杯,是很清亮的,但当人吃了过油过咸过甜的食物后,血管壁细胞变得皱皱巴巴的。不光滑的血管壁更容易发展成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
2.3、熬夜。熬夜容易让人体的肾上腺素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导致血管收缩异常,血液流速变慢,给血管造成很大的压力。
2.4、吸烟。科学家研究表明,每天吸烟20支以上,冠心病风险会增加2-3倍。
2.5、缺乏运动。如果缺乏运动,血液中的废物排不出去,多余的脂肪、胆固醇、糖分等就会囤积在血液里,使血液变得浓稠肮脏,在血管中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等“不定时炸弹”。
控制碳水化合物(如淀粉和糖类)和热量的摄取。每餐吃到八分饱即可。所谓八分饱,就是在“还想再吃一点点”的状态下结束饮食。改变饮食顺序,在餐桌上从蔬菜吃起,接着吃鱼肉,最后再吃主食。这样,吃不了多少碳水化合物,就已经到达了八分饱的状态。建议多吃鱼,避免摄入人造黄油等富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
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出汗较多,血液很容易变得黏稠,如果不补充水分就进行锻炼,血管会更加堵塞。建议晨起后吃早饭、喝水,之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再出门锻炼。但气温过高时不建议进行长时间运动。
游泳的效果也十分可观,但即使在泳池运动,也要保证喝足量的水。这些运动属于有氧运动,可以通过长时间摄入氧气,刺激血管,使血管得到清洁,变得相对宽阔,有效预防动脉硬化。
1、血管变脆、变硬,活动能力下降。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症会加速血管硬化,反过来动脉粥样硬化又会进一步升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
2、血管堵塞,记性差。动脉堵塞可造成其供血脏器、肢体缺血坏死或功能减退;慢性脑供血不足则会造成嗜睡、记忆力减退、精力不能集中等。
3、颈动脉斑块,心脑功能减退。颈动脉斑块主要指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多数为动脉狭窄,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病人往往同时伴有颅内动脉和心脏冠状动脉硬化、下肢动脉硬化,并导致相应症状。
4、静脉曲张,站立困难。静脉曲张导致因素比较多,长期体力劳动者、职业上要求长期站立者(教师、交警、售货员、理发师、厨师等)多发,患病后影响站立和行走。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和动静脉瘘病变也可以表现为肢体肿胀和代偿性浅静脉曲张。
5、血管老化导致身体功能减退。特定部位的血管功能老化可引发身体多种功能减退。
1、定期检查。中青年人每年查一次血压、血脂和血糖;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半年查一次;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则应每3个月做一次体检。
2、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愉快的心情、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延缓血管衰老的四大法宝。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要避免疲劳、紧张、情绪激动。同时要戒烟、少饮酒。饮食方面宜清淡,少食多餐、粗细粮搭配,少食油腻、脂肪、糖类含量较高的食物。充足的睡眠,坚持每天锻炼有利于增强心脏与血管的循环功能。
3、合理用药。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的高危人群,应特别关注胆固醇水平,不能一见胆固醇等指标下降就随意停药。
4、血脂超标及时干预。若体检发现血脂指标轻微超标,可先通过调整饮食、坚持运动等方式进行主动干预,3个月后再做一次复查,若仍然超标,医生会经过科学评估后决定是否进行降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