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糖尿病患者情绪异常怎么办
儿童糖尿病患者情绪异常家长该如何做
1、多鼓励参加集体活动
鼓励患儿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组织参观名胜古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和野餐等活动,患儿互相交流如何控制好病情的体会,互相鼓励,广交朋友,把自己融入战胜糖尿病的大家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使患儿不再感到孤单,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事实证明,不少患儿自患病以来从未参加过这类集体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后不仅使患儿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还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体会到自己也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能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能像正常健康儿童一样生活。
糖尿病儿童完全可以和正常儿童一样的学习和生活,只有一点不同,那就是身体里少了一些胰岛素,需要在饭前补充一点胰岛素。
2、不要总把他当孩子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患儿处于青春发育阶段时,其心理的发展正经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具有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并存又相互矛盾的特点。由于感受到自身生理上变化,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要长大成人了。这种“成人感”和独立性常使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带有冲动性、敏感性、缺乏自制能力等特征,从而造成他们行为的不可预测性。比如他们很看重周围人群(老师、父母、同学、朋友)对自己的评价,表现出很强的自尊心。如果父母或成年人仍把他们当作小孩子看待,对他们指指点点,他们会很反感,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甚至会发生与父母顶嘴的现象。但是他们在糖尿病的特殊生活要求和学习的许多方面又离不开父母的照顾和指导,而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
3、多尊重孩子
实际上,在这个阶段父母只要多尊重孩子,以鼓励为主,给他们一个成长的自由空间,就能顺利地帮助他们度过这个成长的关键时期。放手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对饮食的管理,做好家庭记录,主动地适当安排运动等。即使遇到孩子做错了事,也要冷静的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他们增强独立解决困难和战胜疾病的能力。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和谐气氛不仅对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塑造是极其重要的,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4、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
事实上,只要以孩子为中心,选择适合他们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就可以做到“安全达标和避免重度低血糖”二者兼得。2011年IDF/ISPAD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指南推荐了“基础-餐时”的胰岛素治疗方案:门冬胰岛素不但可以灵活调控血糖,更好地降低餐后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并且可以紧邻餐前注射,在有需要时还可以进餐后注射,灵活方便;地特胰岛素一天一次注射即可有效控制血糖,并显着降低低血糖风险,尤其是夜间发作的风险。门冬胰岛素联合地特胰岛素的治疗方案更加灵活、安全和有效,为满足儿童糖尿病患者安全达标的双重需求提供了良好的解决之道。
5、给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
由于孩子年龄小,他们需要更长的夜间睡眠,他们的行为和饮食习惯存在不可预知,同时他们对低血糖的感知较差并具有更高的胰岛素敏感性,这些特点使得患儿更容易发生低血糖。低血糖对脑组织的发育有严重负面影响,会导致患儿的语言、记忆能力明显下降,重度低血糖抢救不及时甚至会造成死亡。正是由于低血糖的严重危害,患儿和家长对低血糖充满恐惧,一些家长故意让患儿在睡前多吃零食,让血糖控制在较高水平,以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而这样的错误认识和行为让患儿血糖控制不佳,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6、营造温暖和睦的家庭氛围
孩子生病,这都是家长不愿意看到的。这个时候大家都很难过,也是家庭最脆弱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儿童糖尿病患者的家属不能给儿童糖尿病患者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反而会是儿童糖尿病患者心里更加抑郁。
7、父母需要多多关怀
患上糖尿病不是任何人的错。更不是儿童糖尿病患者的错。父母不可以让儿童糖尿病患者觉得自己是累赘。要经常关怀他们。很多儿童糖尿病患者的年龄都处于青春期。这个时候的心理是敏感和多虑的。父母的冷落,会使得儿童糖尿病患者内心失落。从而发生抵触治疗的情绪产生。
儿童糖尿病患者情绪异常社会该如何做
1、社会集体要多多理解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理论,认为糖尿病是会传染的。这种错误的理论导致糖尿病患者被一群社会人士所排挤。没有文化是可怕的。这种无知却给很多儿童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心理阴影。
2、社会集体要多多关注
儿童糖尿病患者和普通人的唯一差别仅仅是缺少了些胰岛素而已。儿童糖尿病患者的内心不比其他孩子缺少什么。儿童糖尿病患者甚至可能比普通的孩子更懂事。关注儿童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及时对儿童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以免他们因为糖尿病,就远离了社会。孤立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