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经常出现饥饿感,吃得多
由于体内的糖分被当做尿糖排出体外了,所以吃进去的东西不足以维持身体需要的热量,导致患者总是出现饥饿感,于是大量的吃东西,但是还是感觉到饥肠辘辘,平时不怎么吃甜食的人,也变得开始吃大量的甜食,出现了以上的症状就需要考虑是不是患上了糖尿病需要及时的去医院就诊。
1.2、经常出现手脚麻痹发抖等症状
糖尿病人会经常出现手脚麻痹、手脚发抖、手指活动不灵及阵痛感、剧烈的神经炎性脚痛,下肢麻痹、腰痛,不想走路,夜间小腿抽筋、眼运动神经麻痹,重视和两眼不一样清楚,还有自律神经障碍等症状。
1.3、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疲劳、血压高、尿液呈现发白的情况
糖尿病患者常常会无缘无故的感觉到疲劳,特别是上下楼的时候更是明显,感冒的时候容易长疖疮或血压高,尿液呈现出白色,有甜酸的气味,如果出现了以上的症状,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就诊,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比较好控制血糖,并且会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4、眼睛出现疲劳,甚至是出现视力下降等情况
眼睛容易疲劳,视力急剧下降,看不清楚东西,站起来的时候眼前发黑,看东西模糊不清,眼睛忽然变成了近视,出现了老花眼等症状,这是糖尿病会引起的视力障碍、视网膜出血、白内障、视力调节障碍等疾病的明显表现。
1.5、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体重的急剧下降
如果出现了体重不明原因的急剧下降,需要考虑是不是患上了糖尿病,需要及时的去医院就诊。
2.1、血糖
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依据。在临床上,经常化验的血糖有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当一个人的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或者其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时,即可被诊断患有糖尿病。
2.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
当一个人的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比正常人偏高,但还达不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时,就需要做OGTT试验,以明确其是处于糖调节受损(I-GR)阶段,还是真的患有糖尿病。
2.3、胰岛功能测定
它包括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和C肽释放试验(CPRT)。该试验是通过测定患者的空腹及餐后各个时点的胰岛素以及C肽的分泌水平和曲线特点,了解胰岛功能的衰竭程度,并协助判断该患者所患糖尿病的类型。
3.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能查出很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会损伤到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3.2、遗传因素:遗传缺陷是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新浪中医科学家的研究提示:I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是更易患上此病。
3.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婴儿期牛奶喂养、预防接种气候、地理、疫苗、毒素以及应激等,它们均可促使1型糖尿病的发病。
肾脏的危害,由于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肾小球微循环滤过压异常升高,促进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早期表现为蛋白尿、浮肿,晚期发生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心脑血管的危害,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命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于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广泛小血管内皮增生及毛细血管基膜增厚的微血管糖尿病病变。
急性并发症,糖尿病危害还包括急性并发症,尿病合并感染:发病率高,两者互为因果,必须兼治。常见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和肺结核、泌尿系感染和皮肤感染。
乳酸性酸中毒危害,患者多有心、肝、肾脏疾病史,或休克、有感染、缺氧、饮酒、大量服用降糖灵史,症状不特异,死亡率高。
1、一级预防:树立正确的进食观,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糖尿病虽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但关键是生活因素和环境因素。热量过度摄入、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2、二级预防:定期测量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应该将血糖测定列入中老年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一次正常者,仍要定期测定。
3、三级预防:要对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而到了晚期,疗效往往不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常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能长期过上接近正常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