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是不会通过性交传染的。丝虫病主要是蚊虫传播。丝虫病是由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所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由蚊虫传播。
丝虫属线虫纲,丝虫目,盖头虫科。体细长如丝。丝虫病流行于亚洲、非洲及大洋洲,在中国仅见班氏丝虫病及马来丝虫病。我国流行区为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传染源为血中含微丝蚴的早期患者及无症状的带虫者(微丝蚴血症者)。传播媒介为4属30余种蚊如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人是惟一的终寄主,普遍易感。
丝虫病是指丝虫寄生在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或浆膜腔所致的寄生虫病。我国只有班克鲁夫丝虫(班氏)和马来布鲁丝虫(马来丝虫)。本病由吸血昆虫传播。丝虫病的症状体征因丝虫寄生部位不同而异。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诊断主要靠在血液或皮肤组织内检出微丝蚴。预防方法为消灭传染媒介,加强个人防护,治疗患者及感染者,全民服药以消灭传染源。
对丝虫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丝虫病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与宿主的机体反应性,感染的虫种,程度和次数以及虫体的发育阶段,寄居部位和成活情况等因素有关。
3.1、早期
1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多发生于下肢,常见有腹股沟、腹部淋巴结肿痛,继之出现大腿内侧淋巴管炎由上向下蔓延,称“逆行性淋巴管炎”,当炎症波及皮内毛细淋巴管时,局部出现红肿与压痛,俗称“流火”。
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常呈周期性发作,多发生于劳累之后,以夏秋多见,发作时伴高热(38~39℃)。此外,尚有乏力、食欲不振、肌肉关节酸痛、肢痛及头痛等全身症状。
尚有乏力、食欲不振、肌肉关节酸痛、肢痛及头痛等全身症状2.丝虫热周期性突然发生寒战、高热,2~3d后自退。局部症状不明显。丝虫热可能为深部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所致。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多见丝虫热发作。
3.2、晚期
系淋巴系统增生、阻塞所引起的表现,但炎症仍反复出现,故多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反复发作的淋巴结炎和淋巴结内淋巴窦的曲张为导致淋巴肿大的因素。肿大的淋巴结和其周围向心性淋巴管曲张形成肿块,触诊似海绵状包囊,中有硬核感觉,穿刺可得淋巴液,有时可找见微丝蚴。
鞘膜积液多见,轻者常无症状,积液较多者阴囊体积增大,皱褶消失,有下坠感而无疼痛,透光试验阳性,积液可为草黄色淋巴液或乳白色的乳糜液,积液沉淀中可找到微丝蚴。
乳糜尿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淋巴管阻塞造成肠干淋巴管内淋巴液返流,进入泌尿道内形成乳糜尿,淋巴瘘处伴出血,混入尿内称为乳糜血尿。
1、综合治疗
海群生:口服量6毫克/千克体重,3次分服(饭后),疗程14天。
左旋咪唑:4~5亳克/千克体重,分2次口服,共服5天,与海群生联合可加强疗效。
呋喃嘧酮:20毫克/千克体重,分2~3次口服,共7天为1疗程。
2、对症治疗
口服抗丝虫药后因为大量徽丝蚴死亡释出异性蛋白引起过敏反应,可用复方阿司匹林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由丝虫病本身引起可口服保太松、强的松、复方阿司匹林等,继发细菌感染可加用抗菌素。
鞘膜积液:先抽掉部分积液,然后向鞘膜内注入2%普鲁卡因浓酒精,注入量为抽出积液量的l0%,然后轻揉患处,促使鞘膜脏层与壁层粘连。此法适用于轻症患者。
象皮肿:桑叶注射液4毫升,肌注,每日1~2次,20天为一疗程。
1、普查普治
及早发现患者和带虫者,及时治愈,既保证人民健康,又减少和杜绝传染源。普查应以1周岁以上的全体居民为对象,要求95%以上居民接受采血;
2、防蚊灭蚊。
3、加强对已达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地区的流行病学监测在监测工作中应注意:对原阳性病人复查复治;对以往未检者进行补查补治;同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发现病人,及时治疗直至转阴。加强对血检阳性户的蚊媒监测,发现感染蚊,即以感染蚊户为中心,向周围人群扩大查血和灭蚊,以清除疫点,防止继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