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有人在网上推荐《花韵楼医案》,说,读这本医案,真的就像在刷剧,她的文字“过分”细腻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既视感……
我就急急地弄来一本。
《花韵楼医案》为清代吴中著名女医顾德华所著,收录了顾氏一生所诊治的妇科疾病、内科杂病、外感热病等方面卓有成效的一百多例精彩医案。1936年杭州裘庆元辑《珍本医书集成》时刊载《花韵楼医案》,可惜仅为原著中一卷,医案内容不足全书四分之一。
为还原《花韵楼医案》全貌,弥补《珍本医书集成》中裘庆元氏之遗憾,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宋立人、赵鸣芳教授,以家藏稿本为底本进行整理校注,并对顾德华生平进行详细考证,制作年谱,对其学术特点进行了初步梳理,为广大学者研究一代女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提供便利。
顾德华(1817-1868),字鬘云,因随夫姓,又称程鬘云。江苏吴县人,为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吴中著名女医、诗人。
顾德华早年师从“吴门七子”之一的韦光黻习国学诗文,成为苏州城中小有名气的闺秀诗人。著有《花韵楼诗稿》,不幸散佚。目前所存遗作只得十篇。
顾德华自幼体弱多病,十六岁时身患暑温重证,濒临危境,后经救治,转危为安。翌年,其父顾开均患肺痈,因调治不当,不久病情转剧,几至不起,后经名医陈莘田挽治,方得脱离险境。由于两次涉于险境,顾氏深感医学之重要,感念只有医学之道,才能救人于生死之间,从而抛弃绣事,立志学医,遍览群籍,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诸家经典,中及许叔微、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等诸家论著,下逮叶天士、薛生白温病学说,潜心研读,锲而不舍,历经八年,打下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顾所学之广,读其医案就可见一斑,比如,对疟疾的辨治,她借鉴了《黄帝内经》及张仲景、李东垣、朱丹溪等家理论。
道光庚子年(1840年)因顾德华罹患咳血之疾,至毗陵(今江苏常州)请名医李青崖诊治。诊疗接触中,李青崖觉得顾是其医术难得的传人,主动提出为顾讲授医学,并收为门人。顾德华尽得李师所传,学以致用,磨炼一年,便医术大进。
顾德华回苏后,下一年(1842年)才开始临床应诊。
如何走上从医之路,顾德华自己说是这样的:“壬寅年,吴中患三阴疟者甚众,有族姒疟延半载,医药遍投不效。必欲商治,始勉应之,幸即获痊。由是戚党亲谊,相召日众,情不能却。”
其师韦光黻《闻见阐幽录》则记述:德华“疗妇人疾辄效。尚衣使者夫人以礼坚招,不得已应之,投剂霍然,认为寄女。由是戚党争相延治,情不能却,异乎炫术求售者也”。与此同时,这位织造署的尚衣使者庆某本人,患肝风筋脉挛急,难以伸展,曾请苏城名医吴仲山治疗一段时间,屡用再造丸、活络丹之类辛温药无效。于是也邀德华诊视。德华诊断为类中,宗河间法从肝阳风痰调治,庆某诸恙渐平,指臂舒展,归京就职时竟得痊愈。从此,医名远播,出现了士大夫“争相延治”的景象。
顾德华丈夫程文治,亦精医道,受业于名医陈莘田门下。夫妇志同道合,伉俪情深。在丈夫的全力支持下,顾德华致力于行医实践,治愈了不少重病急症和久病顽疾,如俞姓的“死胎不下”案、江姓的“沥浆难产”案,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都属至危至险、死亡率较高的妇产科重证。
不幸的是程文治英年早逝,致顾德华的后半生陷入了凄戚清苦的困境。丈夫去世时,顾德华仅三十二岁,医务家事一肩担,继以三载郁病,只得回家依赖父母。顾在《述怀》中云:“百感纷来独力支,事繁食少几人知,炎凉态变嗤何速,因果缘偿恨太迟。冰雪清心天应鉴,烟霞痼疾自难医,买山得遂幽居愿,一句弥陀课六时。”
韦光黻曾赞扬道:女子能“昌明医道,淹博贯通者,于世少见”。这部医案,也是在韦师的建议和催促下写成的。顾德华向病家索回存而未失的病案编写而成,总计收载病案86例,另外还有两篇医论。
顾德华相当有主见,她的方剂大都为自创,不大好读,很难见到常用的方剂。即使用经方,还经常给变换加减了。
比如,第五十六案阳明结胸
舌短焦燥,热劫津液,心下拒按,脉数气促,神烦谵语,阳明结胸证也。
鲜生地一两 小川连五分 连翘心一钱五分
牛蒡子三钱 瓜蒌皮三钱 肥知母一钱五分
赤芍药一钱五分 枳实炭一钱 大竹叶一钱五分
舌虽焦燥,而津液已回;腑邪未下,而胸腹之满结已舒,足见清滋陷胸之力也……
本书注释者说:本案属小结胸证,《伤寒论》云:“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小陷胸汤药用黄连、半夏和瓜蒌实三味,清热通降,化痰开结。今舌燥津伤,未用半夏。
“知读方书而执其方者,如取糟粕;悟其理者,自能应变无穷”,顾德华经常这样写道:“仿仲圣法”“仿东垣法”“仿许学士法加减”“仿玉女煎意”“仿薛立斋补中益气汤合六味丸法”,“仿归脾、逍遥合而加减”,而开出的方剂常常是师其意并不师其方,全书未有一个处方与原方完全相同,原创程度很高!
一位难产病人,病人家属听信他言将药方中的补药给撤去,女郎中很是生气:
江右六诊:
昨日偏信某家之说,将方中参、芪撤去,今则虚象大显,下眼胞肿,少阴汗泄,心悸肢冷,面目发肿,瘀下鲜血,中无砥柱,气亡血亦下渗,危矣!想临产未至告脱者,莫非参力所挽。若再畏补生疑,必有噬脐莫及之悔!
她在《郁痨》一文中言:
吐血不可服补药,恐补成虚劳之说。习俗相沿,甚至吾侪中亦有是言,诚为可笑。殊不知吐血一证血去阴伤,阴伤则火愈炎,火愈炎则更易动血。当不计岁月,以补剂培养,驱除动血之因,恢复所失之血。病人制七情,慎起居,方可痊愈。然此证始起饮食如常,人每易忽。孰知血后阴液无有不伤,阳气必致少涵,或劫肺为咳嗽喉痹;或逆胃生痰,五心烦热;或克脾便溏,或熏心盗汗。火克庚金而结肛疡,痰循甲木遂成瘰疬,不胜枚举,无一非虚阳上下劫其津液外泄也。若不培补,必延至肉脱喑哑,肺脾两损,则神仙莫挽矣。
顾还创立“开散暑邪”理论,所谓开散暑邪理论,即“暑邪袭伏……宜先开肺气以达邪”,“虽无寒邪,亦当先开肺气”。
初学是医,再学已是哲学。
笔者觉得,中医,学到后来,必然要上升到哲学之高度。那里有你对自然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而由这些理解与认知来行医。
正如李青崖在写给顾德华的信中所言:“夫医之为道,至精且微,自非大聪敏人不能会其旨,非大诚实人不能造其极。”
比如“疑惧化火”案中竟然还有这样的话:“放胆啖饭,不必避风,以怡畅胸怀”“智慧剑斩烦恼魔,须药饵外求之者”,简直就是给患者上了一堂人生课。‘
第六十二案疑惧化火
郁火越胃冲心为厥,厥后心悸不寐,惊疑恐惧,劫肺而为痰血,不时形凛烘热,经行如崩,月行两次。又逢盛暑而厚衣,稀粥不敢下咽,以脉证参之,非真寒象,实由疑虑过深所致也。金先生指为劳损不起之证,窃恐未确。当放胆啖饭,不必避风,以怡畅胸怀,佐以药力,可许告痊。
乌犀尖三钱(镑,先煎) 小川连一钱
云茯苓三钱 大麦冬三钱(去心)枣仁三钱
川贝母三钱(去心) 大生地六钱
生白芍一钱五分 建莲肉三钱 广郁金一钱
橘白一钱
病人深信所嘱,肝胆舒畅,寒热未作,人咸异之,即俗名疑心病也。诚能坚决,何疑之有?所谓‘智慧剑斩烦恼魔’,须药饵外求之者。仍须清畅肝郁之火,补养心脾,方无反复。
细生地六钱 生于术一钱五分
乌犀尖三钱(镑,先煎) 酸枣仁三钱
苡米仁三钱 麦冬肉三钱
小川连一钱 羚羊片三钱(先煎)
真川贝三钱(去心) 大红枣三枚
此患者二诊过后,就谷食如常,神情安适,心悸咳血皆止。
顾德华很重视女病人的情志问题,她说:“余治女科中,除伤寒时症外,每多忧郁思虑,损伤肝脾,或脾阴虚,肝邪化火上僭;或脾阳衰,肝邪化气下陷。余立法培脾而勿滞肝木,疏肝而勿破脾气。然肝郁痰瘀,化风化火化气,诚有千万变化,当随机以应为善。余镂心于此,历十余年,自觉颇有心得。”
第六案虚损咳血,这位小女主之情形就有些林黛玉之意味。
汪右 史家巷 一诊
女子以肝为先天,今一损于肝而为寒热。肝传肺,为咳嗽失血;肺传脾,继增痛泄。上下损及中州,越人已畏。盖肺金喜润恶燥,脾土喜燥恶润。土有生金之功,当握中枢,扶持后天。秋分金木交争,深恐难度此关。
……
汪右二诊
脉情细数,如雀啄粟。经闭,侧眠,形瘦骨立。承下问,姑为勉力支持,以纳谷是宝为望。
五诊时,女郎中很是怒其不争,意思是,若小女主戒不掉忧思的毛病,等待她的只能是苟延岁月了。
汪右五诊
近来忧思郁结,体质亏损已极,再加肝木横逆,胃伤纳减,呛甚音嘶,大肉已脱。急急屏除俗虑,加以养生工夫,希图苟延岁月而已。
“沈右”亦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主儿。
沈右 十一诊
肾火蒸生脾土,心火降生胃土,胃气刚有生发之机,却值心事纷纭,心肝之火上炎,少寐减食,脉来弦数,舌心尚剥。阴阳枢纽未坚,何堪纵情思虑,盖思虑之患,甚于他害。
本书注释者说:思虑之患,甚于他害:本作“思虑之为患,甚于一切之为患也”,据五卷本改之。
女郎中发了这一通感概之后,给患者开方如下:
台人参一钱(另煎冲) 酸枣仁五钱(小川连三分拌炒)
桑椹子三钱 西琥珀四分(研冲) 五味子五分(打)
煨肉果三分 元眼肉二钱 生甘草五分
炒白芍一钱五分 川贝母三钱(去心)
很显然,加了许多安神的药物,比如酸枣仁、五味子、西琥珀、桑椹子。
吃过此药后,患者得寐神安,脉证向佳。
女郎中为江南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颇有文化底蕴,才智过人,李青崖说其“质地高明,本具夙慧,灵光所到,触处皆通”。本书文笔和医理之析皆佳,当小品文读亦未尝不可。
书中记录医案多为连续诊治,少则数诊,多则数十诊。顾氏医案颇具特色,行文舒展流畅,如行云流水,大有散文风格,没有刻板模式。
一半是医诊,一半是人生,翻阅此书,我常常掩卷长叹。
这么聪颖可爱的人,幼时体弱多病,胞妹早亡,32岁开始守寡,备尝炎凉,52岁殒命。
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上心,封面绿底银花,简约素雅。古式线装,打开每一页,书都可以自然摊开。
《花韵楼医案(四卷本)》
点击封面进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小程序购书
顾氏《花韵楼医案》全书共五卷,多为连续诊治,少则数诊,多则数十诊,其中陶姓膈症一案,前后连续诊治三年余,共47诊,为古今医案中少有。书中医案记录详实,对病情辨析精当,论述深入浅出,引用前人方药,多据证化裁,师古而不泥古。部分医案还附述“医嘱”,指导患者调养病体,“怡畅襟怀”,调整饮食,从精神情绪上给患者以疏导和慰藉,以辅助和促进疗效。
本次点校以家藏稿本为底本,以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本、苏州中医医院图书馆藏本为对校本,《花韵女史医案》为参校本,《蔡竹圃夫人会诊病案》以苏州图书馆抄本为对校本。家藏《花韵楼医案》五卷,末附《蔡竹圃夫人会诊病案》一篇,为先祖父伯寅公于民国年间所抄,底本源于吴县顾允若家藏秘本,顾氏曾误以为顾德华为其先祖顾庭纲之胞妹,故将其医案视为传家之宝,秘不示人,后因先父爱人公为顾允若入室弟子,故而得窥全貌,并经先祖父录而存之。本次整理通过三个版本(四卷本、五卷本、花韵女史医案本)对校,加辑目录,增编《蔡竹圃夫人会诊病案》、《李照致顾鬘云函》及医论二则。因此,拟将书名改作《花韵楼医案全集》,以还原其全貌,并公诸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