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糠疹发生部位与梅毒斑疹类似。疹型为横列椭圆形,发于躯干部者,皮疹长轴与肋骨平行,颜色亦为淡红色,但面表附有麸皮样鳞屑,以边缘为着,边缘略呈锯齿状。常先出现一个较大的母斑(原发斑),以后循序在躯干两侧、胸腹、背部出现、亦可达股部,但颈项部、头面部少见,自觉轻度瘙痒,经过时间较长(1~2个月),附近淋巴结不肿大,梅毒血清反应阴性。
玫瑰糠疹的临床特点:发病年龄大多在10岁~40岁,无性别差异,多见于春秋季节,b 病因不明,好发于躯干、颈和四肢近端,起病时为直径约3cm~5cm的椭圆形或圆形淡黄色斑疹,边缘有糠状鳞屑,皮疹长轴与皮纹相平行,称为先驱斑,1周~2周后出现继发斑,形态基本与先驱斑相同,但较小,有的可呈球状。病程1月~2月,慢性者常超过6月,一般不复发。
二期梅毒一般在感染后6周至6个月发生,患者的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类感冒症状、梅毒疹和全身淋巴结肿大。梅毒疹不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因此常易被患者忽略。在临床上,如果见到分布广泛、对称,而自觉症状轻微的皮疹时,就要高度怀疑是二期梅毒疹,详细的询问患者的病史,以免漏诊。
二期梅毒多是由于一期梅毒硬下疳内的梅毒螺旋体经淋巴管到达淋巴结后,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全身所致。一般在感染梅毒后6周至6个月发生。早期患者可有发热、疲倦、头痛、喉痛、肌肉痛、关节痛、厌食等全身症状。半数以上患者有全身淋巴结肿大,偶有肝脾肿大。血像可有白细胞增多,贫血和血沉升高等。约70%的二期梅毒患者有皮疹的表现,二期梅毒的皮疹页叫梅毒疹。梅毒疹可有多种不同的表现,一般分布对称广泛,无痒感。
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是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大小不等,数目不定玫瑰色斑片,其上有糖状鳞屑,自觉瘙痒,有自限性,本病春秋季节好发,多见于青少年,一般4-8周可自行痊愈,很少复发,但少数患者病情迁延难愈。
梅毒诊断必须明确,治疗越早效果越好。药物剂量必须足够,疗程必须规则,治疗后要追踪观察,对传染及性接触者应同时检查和治疗。目前世界各国治疗梅毒仍以青霉素为首选药物,尚未发现耐青霉素的梅毒螺旋体株。由于苍白螺旋体繁殖周期为30~33小时,青霉素在血清浓度>0.03U/ml,可以杀灭螺旋体,但必须保持7~10天。苄星青霉素是治疗梅毒最理想的药物。
1、全身治疗
给抗组胺药物内服,炎症明显时可用0.25%盐酸普鲁卡因10ml静脉封闭,10%硫代硫酸钠10ml静脉注射或维生素B12100μg肌内注射,每天1次。亦可试用聚肌胞每次2mg,肌内注射,隔天或3天注射1次。此外,可酌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或恢复期血浆注射。重症者或病程迁延者,可酌情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严重的水疱型病例还可就用氨苯砜治疗。
2、局部对症治疗
原则为缓和消炎、止痒、保护。急性期勿用热水浴及肥皂。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可选用炉甘石洗剂,5%硫黄洗剂或硫黄乳剂樟脑霜等,亦可与皮质固醇乳剂合用。对顽固久治不愈者可酌用5%黑豆馏油皮质类固醇乳剂。
3、物理疗法
红斑量紫外线照射,用Ⅰ~Ⅱ度红斑量,2~3天1次,10次为一疗程,可缩短病程,改善症状,用于急性炎症消退或顽固性者,炎症明显和有渗液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