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前往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年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所谓留守老人或空巢老人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只剩下自己或老俩口独自生活的老人。这一人群需要我们的关爱,下面看他们遇到什么问题。
1、遭受各种急慢性病痛的折磨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各种突发状况是无可避免的。而留守老人的外出子女普遍是年终返乡,有的甚至数年不归。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期间生病的情况时有发生,但由于往返的成本太高,除非是严重危及老人生命,否则一般情况下外出子女不会回来照料老人。如此一来,子女外出务工必然会导致留守老人生病需要照料时子女缺位,从而出现不能及时就医、生病期间无人看护或得不到良好看护的现象。遭受各种急慢性病痛的折磨,是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所共同面对的现实。
2、经济状况依然较差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一般老人和儿子一起生活时开支主要由儿子负担,但是子女外出后,他们就得自己担负起生活重任。少数子女每月会给予一定的赡养费,但大部分还是得靠他们自己。因为是在偏远的农村,交通很不方便且经济情况不允许,所以他们所吃的菜和米都是自己种的,使用柴火而不是煤气或沼气。由于收入较低,老人们的生能很拮据,一般农村家庭虽说有多个儿子,但是每个儿子收入都不高,勉勉强强维持生活,尤其是生活不能自食其力的。
3、繁重的体力劳动让留守老人难以承受
繁重的体力劳动让留守老人难以承受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后,老年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维持者。在记者接触到的留守老人家庭中,超过一半的留守老人的耕种面积不低于1亩,部分老人的耕种面积甚至多达四五亩。由于缺少子女协助,很多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留守老人却要承担起繁重的生产劳动。这些留守老人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劳动者,不仅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也缺乏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无形间延缓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1、孤独感
过去孩子们整天围着自己转,可以天天见,现在不仅他们自己远走高飞,有的还把小孙子也一起带走。老人感到家里空了,自然产生没儿没女、膝下无人的孤独感。
2、寂寞感
其实,老人寂寞,也是源于孤独。家里没有“说话”的人,出门没有晚辈来陪伴,出门一把锁,回家一盏灯,晚上更是“无声无息”,基本没有欢声笑语,觉得家庭生活没有活力。尤其是单身老人,更是萎靡不振,有的甚至脾气都变得古怪起来。
3、遗弃感
一边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扎根城市,一边是越来越多的老人留守空宅。平时儿女们难得回乡看望老人,大多只能“捎俩钱”或打个电话。虽然也有的想把长辈接去一起住,但不少老人到了城里又“难服水土”,只能无奈地选择回家继续守空宅,心生被儿女遗弃之感。
1、我们的政府,可以把给农村老人的生活补贴,或者养老保险,再适当推广并提高金额,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同时,结合各地实情,让农村的土地流转政策也逐步推广落实,让那些劳动能力较弱的老人,能从繁重的农活中解放出来。
2、国家立法机构,还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切实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权利。让“常回家看看”不再是一种道德的呼唤,更是一种对打工子女的法律约束。同时,也要求打工子女所在用人单位,要积极配合法律法规,给打工子女们开开绿灯,让他们“常回家看看”具有时间上和制度上的保障。
3、农村基层组织,还应加快健全当地的养老敬老制度,比如,完善养老院,让确实无人照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老人进养老院;开展基层干部对留守老人的帮扶活动,真正体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风尚。
4、农村更多的留守老人,可以像一些有条件的老人一样,趁着中国城市化建设的热潮,随子女一同进城,在城里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