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金银花或艾草煲水泡澡.另外喝一些清热的汤水也可以的,比如绿豆汤等等.如果没有发热的话,可以不用药物治疗,平常护理好就行了,多饮清水,多晒太阳,屋子多通风.
一般在3岁内的儿童,特别是上幼儿园的儿童群体最长发生.他们抵抗力弱,卫生情况比较差.
患病宝宝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可以发生传播. 平时一起玩的玩具,手巾,水杯,牙刷,餐具,衣服都有传播的几率.
如果儿童群体中,有一个人打喷嚏,咳嗽,说话,污染空气也会让旁边的小宝宝患病.
亲吻小孩很安全.很多家长都喜欢亲吻宝宝,有时还会嘴对嘴亲吻宝宝,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其实,这样存在安全隐患.手足口病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如果家长携带手足口病病毒,嘴对嘴亲吻会将病毒传染给宝宝.家长最好不要嘴对嘴亲吻宝宝,避免将病毒经由口腔传染给宝宝.
不会第二次得手足口病.很多家长认为,如果宝宝得了手足口病,治好治好就有了免疫力,不会再得.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很多种,如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因此,即使患过手足口病,也不代表不会再得手足口病,这点必须谨记.
进行病毒检测.家长在宝宝得了手足口病之后,有些会觉得不可能,有些会想要更好地治疗,而要求做病毒检测.其实,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疾病,7天左右可好转,治疗方法一般是对症治疗.有经验的医生都能根据宝宝的年龄、情况来判断、治疗,不需进行病毒检测.做病毒检测所需时间长,需要1到4周,如果等着结果,反而会耽误宝宝治疗.
手足口病由病毒感染引起,潜伏期一般3天至一周左右.患儿感染手足口病后,在发病初期会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儿的手、足及口腔会出现疱疹,疱疹发痒发疼;由于口腔患处疼痛,患儿食欲下降,精神不振.
发病初期:患儿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此后,患儿的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现椭圆形或梭形的水泡,疱的周围有红晕,水疱的液体清亮,水疱的长轴与皮纹是一致的.随着病情发展,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屑、脱落.另外,患儿的指、趾端有散在的比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者疱疹.同时,在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齿龈上也有散在的水疱,但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一层膜,其周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
手足口病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患儿属突然起病.本病主要侵犯患儿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手足口病疱疹患处若破裂,细菌容易从伤处入侵,造成感染,很有可能会损坏神经从而影响到患病部位的灵活运用.
手足口病病情严重的话,患儿会出现高烧现象,甚至出现肺水肿、脑炎、心肌炎等.
1、勤洗手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特别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液洗手.带孩子外出到公共场所或去医院就诊时,往往不方便洗手,家长、老师最好能随身携带免洗手消毒剂或湿纸巾,以便当自己和孩子的手接触污染物品后,能立即清洁消毒.
2、日常用品勤消毒宝宝使用的餐具、奶瓶、奶嘴等要清洗干净,煮沸消毒.对宝宝经常玩的玩具也要进行消毒,可以选用0.3%的84消毒液进行擦拭、浸泡.
3、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引发手足口病的EV71病毒对酸性物质有高强度的"免疫力",不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经过胃时,会被胃酸杀死,一旦水源被EV71病毒污染,很容易出现手足口病流行,所以家长一定注意,不能给宝宝喝生水,不给宝宝吃生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