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足口病疫苗要不要打
手足口疫苗孩子到底要不要打,目前上市的手足口病疫苗接种对象是6个月-3岁的孩子。原因是,其一,年龄越小感染肠道病毒71型后的症状越重,91%的重症手足口病为3岁以下的儿童,较大儿童和成人感染后症状较轻或为无症状;其二,6个月-3岁的孩子在疫苗的临床试验中已经获得了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应与其他疫苗接种的时间至少间隔两周,与免疫球蛋白注射的时间应至少间隔1个月。接种疫苗后孩子如果出现明显不适,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2、手足口病的措施
消毒隔离,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将患儿隔离,以免引起流行蔓延。宝宝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和水疱结痂。一般需要隔离2周。
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口腔护理,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可将维生素B 2 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 2 、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3、手足口病发病的表现
宝宝在发病前1~2周,通常有与手足口病患儿的接触史。大多表现出突然发烧,体温多在38℃以上,伴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发热同时或1~2天后口腔黏膜、唇内出现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疼痛,以至于患儿流涎不止、烦躁不安、不停哭闹、拒绝进食。继而,在患儿的手心、脚心及臀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疱疹。
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勤洗手,宝宝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洗手。家长们在接触宝宝前、替宝宝更换尿布、处理宝宝的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后,也要洗手。总结就是:宝宝洗手,家长洗手,勤洗手。
吃熟食,不要吃生冷或半生不熟的食物。喝开水,不喝生水,多喝开水。常通风,室内要勤开窗通风,高发季节不要到人员复杂、空气质量较差的公共场所去。晒太阳,带宝宝适当晒太阳,增强免疫力。尿布、毛巾、衣物、被褥也要经常换洗和晾晒。
得病后有什么表现?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