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疫苗是EV71灭活疫苗,它是一款新型疫苗,所运用的技术成熟安全,风险可控,接种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但注射疫苗就会存在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但大部分较为轻微,且多半出现在接种后的48小时之内。
疫苗的运输和保存有严格规定,即2至8冷链冷藏,否则将失去效力或效力下降,但几乎不会引起严重的毒性反应。
灭活疫苗技术成熟可靠,尽管该疫苗为新产品,但不良反应与其他灭活疫苗相类似。症状为偶有发热,更少见一些轻微的反应,如局部疼痛、肿胀等,一般均可自行缓解。
2.1、传播方式
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2.2、易感人群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2.3、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没有严格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容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
3.1、轻症患者:可给与抗病毒、抗感染、全身支持治疗;重症患者还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及胸片。抗病毒药物治疗:常用的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中药等,它们作为高效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具有明显缩短发热及皮损愈合时间,减轻口腔疱疹疼痛作用。免疫调节药物治疗: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可以抵抗病毒感染和防止病毒性疾病的复发。常用的药物有转移因子、胸腺肽等药物。抗感染治疗:局部可用漱口药物含漱、涂抹。支持疗法:加强营养、补液。并加强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
3.2、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疗。
1、接触了手足口病的病毒。宝宝经常好动,有时候经常乱摸任何东西,有些物品上面含有病毒,这样就导致了手足口病的发生。
2、误食感染的食物或者水。手足口病的最大的感染原因是由于食物或者水中含有手足口病的病毒存在。
3、衣服上面含有病毒。有些父母自己不注意,把宝宝的衣服放在不干净的地方,出现病毒感染,引起了宝宝的手足口病。
教育宝宝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餐具、生活用品、玩具等应定期消毒。注意环境和饮食卫生,家里可以备抗菌消毒的空气净化剂。
在疾病高发期,家长应加强宝宝的营养,增强抵抗力。督促宝宝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和不净食物的习惯。家长还应将宝宝的餐具、玩具等用品及时消毒,预防病从口入。尽量避免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以防孩子与患儿亲密接触。家长还要注意宝宝的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因过度疲劳降低抵抗力。食用母乳的宝宝也会得小儿手足病,因此哺乳的母亲喂奶前要清洗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