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足口病与口蹄疫有什么区别
1.1、病原体
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
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1.2、传染源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等发生,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属于人类疾病。
1.3、传播途径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的奶感染的。
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等的污染经口感染的,或呼吸道传播。
1.4、发病人群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手足口病主要是儿童传染病。
1.5、症状体征
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
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身体部分丘疹。
2、手足口病的症状
2.1、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
2.2、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腔粘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燥、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不适。
2.3、口腔疱疹后1-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小屁屁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并内有混浊液体疹子周围绕以红晕。
2.4、小儿手足口病的疹子较少出现在躯干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
2.5、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情较轻的自愈性疾病,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但这种可能很小。
2.6、整个病程大约在1周左右结束,一般不会并发什么严重的后果,只要护理得当,不会在皮肤上留下任何色素痕迹或疤痕。
3、口蹄疫的症状
该病潜伏期1-7天,平均2-4天病牛精神沉郁,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体温可升高到40一41℃。发病1-2天后,病牛齿龈、舌面、唇内面可见到蚕豆到核桃大的水疱,涎液增多并呈白色泡沫状挂于嘴边。水疱约经一昼夜破裂,形成溃疡,这时体温会逐渐降至正常。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也会很快破溃,然后逐渐愈合。有时在乳头皮肤上也可见到水疱。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经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2%,该病型叫良性口蹄疫。有些病牛在水疱愈合过程中,病情突然恶化,全身衰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节律不齐,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行走摇摆、站立不稳,往往因心脏麻痹而突然死亡,这种病型叫恶性口蹄疫,死亡率高达25%~50%。
1、手足口病的预防
看护人要给孩子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餐具及毛巾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
2、口蹄疫的预防
加强检疫无口蹄疫的地区要严禁从有病地区购进动物及其产品、饲料、生物制品等。
封锁疫区、隔离消毒当疑似口蹄疫发生时。划定疫区,进行封锁。在疫区内严格实施隔离消毒等综合防治措施。在受威胁区,建立免疫带,以防疫情扩散。
预防接种受威胁区的偶蹄兽应使用与当地流行相同毒型的灭能苗进行紧急防疫接种,牛、羊还可用弱毒苗防疫接种。
疫区内的贵重种畜和幼畜,可用康复血清或高免血清作被动免疫注射,保护它们不致因感染造成损失。
1、手足口病的食疗方
红萝卜1条,白茅根15g,竹蔗1节,生苡仁15g,每日1剂,煎水代茶。
荷叶粥:鲜荷叶2张,白米50克,将荷叶切碎,煮粥吃。以上均为3~6岁儿童1人份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剂量。
2、口蹄疫的饮食注意事项
食用清淡性凉利湿之物,慎用辛辣、油腻之品。谷类大多甘平或偏凉,一般均可食用;其中,薏苡仁清热利湿,绿豆、赤小豆清热解毒,煮粥或煮汤饮用均可。鱼虾性发,均不宜食用。
蔬菜水果除韭、葱、辣椒等性热之品外,一般均可食用;其中,马齿觅、芹菜、慈姑、鲜藕等尤长于清热解毒凉血。热重伤津者,宜选用西瓜、梨、丝瓜、冬瓜、番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