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膝,经外奇穴,首出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宋代《癸辛杂识》首载此穴名。
女,女子;膝,膝部。该穴位于足后跟,其外形圆润,恰似女子之膝部,故名。别名脚后跟穴、女须、足踵、丈母、女婿。
定位:在足后跟,跟骨中央,当跟腱附着部下缘处,左右计2穴。
《普济方》记载女膝“治走哺转筋。灸踵踝白肉际,各三七壮。及灸小腹下横骨中央。如前数。”、“治转筋不止。灸足踵聚筋上。白肉际。七壮立愈。”指出灸女膝可治疗以腓肠肌痉挛为主要表现的转筋病。现代临床研究表明,针刺女膝穴配合沐足还可治疗足跟痛。
上个世纪多篇期刊报道过针刺女膝穴可以治疗鹅口疮、齿龈炎、骨槽风(病在牙槽骨,以牙槽骨腐坏,甚或有死骨形成为其特征)等口腔科疾患。
有动物实验证明针刺女膝穴可促使吗啡样物质释放,促使大鼠全脑、脑干或脑的5-羟色胺含量增高,这些神经递质具有加强镇痛的作用,考虑女膝对以上疾病的治疗作用可能与镇痛相关。
综上,女膝穴作为经外奇穴,临床中较常被用以治疗口腔、下肢疾病及关节痹痛。
《灵枢.经筋》云:足少阴经筋“邪 (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足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骨之下”,又云:足太阳之筋“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可知足太阳与足少阴之经筋皆“结于踵”,踵,及脚后跟,为女膝穴位置所在,两经经筋循行经过女膝穴,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可知女膝穴治疗转筋痛确有理论支撑。
因足太阳经经筋支者“别入结于舌本”,故选女膝治鹅口疮有一定的可行性;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故肾气盛,则发长齿更,肾气虚衰则发堕齿摇。齿龈疾患,中医多责之于胃与肾。肾经经脉循行“循喉咙,挟舌本”,故肾经主治范围包括舌咽口腔疾患。
今女膝穴在肾经经筋上,经筋作为经络系统里正经的分支,二者经气相通,故可从此角度思考女膝治齿龈炎、骨槽风的理论依据,以供参考。
案1:江某,40岁。1991年1月6日始自觉右下颌牙龈疼痛不适,影响咀嚼,继而出现吞咽疼痛,且张口受限。口腔检查见第三磨牙阻生,龈瓣充血,水肿,糜烂,触痛明显,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诊断为智齿冠周炎。经静脉点滴青霉素及甲硝唑,龈袋内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涂敷碘甘油,三日后虽自觉疼痛较前减,但仍张口困难。7月10日经针灸女膝穴,二天后疼痛消失,能张口进食。口腔检查,龈瓣充血、水肿消失,亦无触痛,颌下淋巴结无压痛,临床告愈。
案2:刘某,50岁,1997年3月11日初诊。患者从外地旅游归来,感足跟疼痛,劳累及活动后疼痛。经X线摄片,提示有新生骨刺形成。检查:右足跟部轻度肿胀、跟骨结节前缘明显压痛,予电针女膝穴,配穴痛点,辅以自治中药方沐足,治疗十次后患者足跟疼痛消失,行走自如。
参考文献:
[1]林松涛. 基于《普济方》的针灸治疗转筋的文献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21.
[2]王新德,张俐,马怀忍.针灸女膝穴治疗智齿冠周炎78例[J].中国针灸,1996(12):41.
[3]王会珍,孙震.电针女膝穴配合中药外洗治疗足跟痛[J].中医外治杂志,2001(01):45.
[4]张群书.针刺鹅口疮57例[J].河北中医,1987(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