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历经怀胎十月的艰辛,宝宝出生之后,却不是妈妈们松口气的时候,因为此时又进入到了产后身体调养的重要阶段。
其中,产后出汗是大部分宝妈都会经历的一个问题。产后常汗出不止,稍经活动或夜间睡眠时症状更加明显,出现这种情况时,许多宝妈可能不知所措,怎么处理才是正确的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李女士是一个年轻的新手妈妈,刚分娩完没多久,她就发现自己比之前明显爱出汗了,稍微活动一下,汗就冒个不停,甚至到了晚上睡着了也在出汗!每天白天夜里得换好几件衣服才行。并且她发现这种情况还有越来越加重的趋势,为此她痛苦不堪!
在家人朋友的关切下,她来到了针灸门诊接受治疗,门诊医生根据李女士的症状,辨证给予了中药内服以及针灸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李女士出汗情况明显减少,怕风、怕冷的体质也较前有所改善。
什么是"产后多汗症"?
产后出汗,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的。
女性怀孕期间,为了满足胎儿生长发育所需,血循环容量会有所增加,同时体内激素水平和物质能量代谢活动都会较前增强,从而产后大量的水分和钠盐,滞留在母体内。产后潴留在产妇体内的水分,就会通过增加汗出量来排出体外,一般产后1周左右就会慢慢好转,这就是正常现象,属于生理性的出汗。
但是若产后长时间都不能恢复正常,反而出汗量越来越大、难以自己停下来,而且汗出后怕冷,甚至经常出现疲乏无力,这就是病理性的多汗了,又称为产后多汗症。
中医怎么看待"产后多汗症"?
一般来说,中医认为产后多汗是因为新妈妈在分娩时损耗了大量气血,气血亏虚则卫阳不固,腠理不密,会导致阳不敛阴,阴津妄泄而出现产后自汗。
因为分娩时失血伤阴,阴虚则生内热,睡觉时阳气归入阴分,就会迫津外泄,从而发生产后盗汗。
"产后多汗症"有哪些治疗方法?
1
饮食调理
饮食方面,根据产后体质食用具有滋阴凉血、降火润燥、生津止渴功效的食物。比如羊肚、猪肚、鸽肉和泥鳅等,都适合熬汤或熬粥食用。
现成的药膳配方也有很多,比如羊肉与黄芪、桂圆和山药一起煲汤,乳鸽与高丽参益气炖汤等,都有利于调理产后多汗的问题。
2
避风保暖
人体大量出汗时,毛孔处于张开状态,容易受风着凉,此时应当注意合理吹空调,出汗要及时擦干,并注意清洁皮肤,及时更换衣物,避免感冒。
3
中医外治法
除了寻求医生帮助,遵医嘱服用中药之外,还可以根据医生建议使用以下中医外治法:
针刺:选取特定穴位,用毫针针刺,可增强机体自身调节功能,平衡阴阳,调和营卫而止汗;
艾灸:使用艾条,在神阙穴、足三里、复溜等穴位进行固定灸或回旋灸,以皮肤出现少许红晕为度;
穴位贴敷:通过将药物研磨、混匀成糊状,借用胶布贴敷于局部腧穴,以起到穴位刺激和药物作用的双重疗效;除了三伏贴、三九贴外,我院针灸门诊尚有庚日贴提供给大家,具体日期详见图片;
耳穴贴压:将附有王不留行籽的医用胶布贴于耳部特定位置。如自汗选取肾、肺、内分泌、肾上腺等位置;盗汗选取心、交感、三焦等位置。适度按揉,以耳廓出现红热胀痛为度;
皮内针: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又称埋针疗法,具体取穴需根据患者病情灵活调整;
中药泡足:药物在热力的作用下通过皮肤腠理、腧穴等直接吸收入血络,进而输布全身,调和气血。可用的泡足方有玉屏风散等。
参考文献:
[1]陶秀娟.产后多汗怎样调养[J].家庭生活指南,2020(01):69.
[2]陈炜钰,陈悠然,叶平.叶平治疗产后多汗经验介绍[J].新中医,2020,52(21):187-188.
[3]莫丽霞, 徐桂花, 高超. 艾灸疗法治疗产后汗证[J]. 中医研究, 2014, 27(12):2.
[4]王慧,刘芸,王佩娟.产后汗证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2(01):82-86.DOI:10.16588/j.cnki.issn1002-1108.2020.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