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心理健康 >> 心理常识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数据显示:80%的现代人,心理状态都不正常
2022-10-07阅读:3605 第一心理 收藏

你的心理状态正常吗?

你觉得自己需要心理医生吗?无论自己正常与否?

你觉得心理医生真的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认知有帮助吗?

网络上四处散布着心理诊室和媒体账号,哪些是最值得信任、有理论基础的呢?

问题即答案。问了才知道自己对这个领域的真实了解程度和看法。

据研究数据显示,80%的人都患有或曾经患有心理障碍。也就是说,也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心理医生。

动物界很奇妙,当一个动物生病受伤后,有些种群的动物对彼此的伤痛不闻不问,任由伙伴疲软、衰弱、伤口溃烂最终死去;有些种群动物却会彼此照顾扶持,直至对方生命逝去才肯离开。

人类社会的关系则比动物界更为复杂,却也更被理性所约束和指引。人是会彼此照顾的,无论是从生病受伤的身体,还是疲惫且千疮百孔的心灵。

此前我们提过,具身认知理论认为,99%的情况下,身体生理系统指挥了理性思维系统。身体的触感(口、耳、眼、鼻)很大程度决定了神经回路传递给大脑的信息质量。

很多情况下,身体这具感应器其实就是通过对外界的探知来搜集信息的,而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器官包括皮肤,甚至毛发,都有传感作用和原理。

而大脑则类似中央处理器,将所有回传信息一一解读之后瞬间做出反应。这种循环体系使得人体能够在各种环境下获知情况,并随时调整自己的动作、语言、肢体状态。

那么,心是用来干什么的?心的运行原理与大脑运作原理等同吗?心与脑究竟谁在为我们做决定性决策呢?人类究竟是被心理所左右着,还是被大脑所塑造呢?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将我们自己视为世界上有意识的、自由的、自觉的、理性的行为者,而科学告诉我们,在这个我们尚未完全认知清楚的世界上,其实只存在无知觉、无意义、无行为逻辑、无轨迹的物理粒子。


前后两种认识差别如此巨大,如何将二者统一在一起,简直就是一门新科学。

如果这个世界仅仅包含着无意识的物理粒子,那么为什么同时也包含着意识到“这个世界仅仅包含着无意识的物理粒子”的意识?是不是比较绕?

但问题还没完,如果真如科学研究所说,这个世界连同宇宙都是机械性的,那么一个机械性的宇宙为何会包含有意向性的人类?还能给自己描绘这个世界的模样?

也就是说,我们也许问了一个自己都无法回答,却又始终盘桓在脑海中的问题:

“一个本质上毫无意义的世界,怎么会包含有意义?”

混乱没有?读通顺了没?

我们未能探知和理解的世界,如果从实质上来说的话,已经复杂到了普通人终生难以企及和理解的高度。

从这个层面出发,日常的我们更像是蚂蚁般的生存与存在——忙忙碌碌又毫无“知觉”,而且这种知觉的意义主要在于:生不知何所谓,死不知何所以。

更不用说逐渐强盛与完善的AI、日渐聪慧未来可能还会有感情、情绪的机器人,这些“新人类”甚至可能会对一个拥有血肉之躯的普通人类,做出连他/她自身都不知道的,全面而深入的解析。

所以,这一切的发展和高度是怎么发生和产生的呢?这个问题,必须回到我们仍然未知未解的心,这个维系人类生命最为重要的器官上来。

我们的心,与周围宇宙的关系是怎样的,你思考过吗?

传统的心身问题和心脑问题,最终一定会绕回到心脑相关的理论上去,因为神经心理学知识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告诉所有学习这门科学的人类的。

而且这还跟我们每个人的心理状态,譬如直觉、信念、欲望等常识概念相关联。所以,最终留下悬念的,只剩下心身问题了。

看起来它是如此难以解释和理解,乃至几个世纪以来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一直存在着“心身问题”的争论,并且这种争论非但未能解决,甚至还越来越神秘,根本没有像一般生物学里关于“胃液与分泌系统”这种问题一样,得到彻底而清晰的梳理和解决。

这个17世纪就已经产生的词汇组,到了21世纪仍然横亘在人们认知自我途中的一座大山。

这就导致了当自然科学取得飞速进展时,就容易出现贬低人心地位的倾向。比如否定人的心理现象具有内在性,而完全将其具象化并等同于物理世界的粒子问题。

然而,矛盾的是,如前所说,科学曾经或者现在也认为,这个世界只存在无知觉、无意义、无行为逻辑、无轨迹的物理粒子。

心理现象有四个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意识性

当我在写这些内容时,和你在看这些内容时,我们都是有意识的。世界包含着这些有意识的心理状态和相关事件,这的确是一个无法否认的又十分普通寻常的事实。

而我们仍然很疑惑为什么一个纯粹的物理世界中,为什么会包含着意识这个玩意儿?它到底怎么产生的,也就是说,为什么人脑颅骨中灰色和白色的粘性物质为什么会有意识?

这理应令人惊奇,更何况人的心理现象中还包含着连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难以把握的“意向性”。

正是因为这个特性,我们的心理状态就涉及、关联、指向到外在世界的种种客体和事物状态,而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心理状态。

于此同时,“意向性”还包括着信念、欲望、七情六欲等等所有会关联到外在世界的心理状态。由此看来,意向性很像是意识。

如前所说,颅骨中的粘性物质关联到外物,而这一物质也是由“虚空中的原子”组成的,那么,这些虚空中的原子,到底是怎么表现了万物的?


这个回答不了的问题暂且搁置,需要继续说到的,则是人心的第三个特征,那就是心理状态的主观性。什么叫心理状态的主观性?

举个例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再比如,你的脚被巨石砸中剧痛万分,而旁人却无法与你有相同的感觉,这就是心理状态的主观性。

人人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态度都不相同,且每一个人的自我心理状态也不相同。

因此,在心理学研究历史上,人们逐渐认识到:某种“实在”,必须是被所有健康正常的观察者都认可的东西,即这个“实在”必须是客观的。

然而,我们又该如何去协调这个问题——“主观心理现象的实在,与完全客观的实在,两者完全一样吗?”

关于心理现象的第四个特征,则是心理的因果问题

所谓因果问题,举例来说就是:我决定举起我的左手,看,瞬间它就举起来了。所以问题来了:如果我们的思想与情感一定属于心理,那么这种心理是如何去影响物理的手的?

你一定说那当然是神经传递信息的结果啊,我们身体中的各个系统和组织一定发生了某种化学反应组合啊!照这么理解的话,思想岂非是环绕在神经轴突周围了?又或者它一直潜行在细胞壁内并侵扰着细胞核?

人心的这四个特质:意识性、意向性、主观性和心理因果性共同构成一道壁垒,正是这道壁垒,使得心身问题在几个世纪以来都未曾得到完整透明的解决。

这四个特征,是人内心生活真实的特征,但却并不是每一种心理状态都同时具有这些特征。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心理医生是谁不重要,心理问题有多少也并无多少关联和重要性,我们告诉人们人心的四个特征,以及心身问题、心脑问题的各种观点和流派。

目的在于:一旦知道了事物运转的底层逻辑,你就会自觉抛开负载于其上的泡沫,去关注真正重要的原理。

那些因为身体而来的七情六欲,最不能作为重要的内容去占据大脑内存。

因为,归根结底,全部心理现象,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没有意识的,无论是有痛感知觉还是没有,我们全部的心理活动,其实都是在大脑中产生的。

所以,谁才是自己最重要最好的心理医生呢?答案不言而喻。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