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专家都在提醒公众,要重视新冠感染后可能出现的病毒性心肌炎。不仅是新冠,外感之后出现心肌炎的人不在少数。心病名家程志清教授归纳了中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经典方,来和小编一起学习下吧!
【出处】《伤寒论》。
【组成】甘草(炙)12g,生姜(切)9g,人参6g,生地黄50g,桂枝(去皮)9g,阿胶6g,麦门冬(去心)10g,麻仁10g,大枣(擘)10枚。
【功能】益气养血,滋阴复脉。
【辨证要点】心悸、心慌,常伴有面色不华,乏力,少寐,舌淡嫩,脉结代等症。
【临床心悟】重用炙甘草、生地黄、人参三味,旨在益心气、养心液;桂枝、干姜易生姜,温通经脉,以增加通阳之力,又防阿胶、生地黄之滋腻;枣仁易麻仁,养心安神定悸;加丹参、降香以养血活血,助血脉运行;五味子合参、麦寓生脉饮之意。诸药合用,气血双补,燮理阴阳,临床对心律失常有一定疗效。本人临床常加米醋、黄酒。米醋味酸收敛心气,用量10mL;黄酒性温,活血化瘀通脉,治疗房颤可获奇效。现代医学认为房颤易导致血栓形成,用黄酒同煎既可防阿胶、生地黄等药物滋腻碍胃,又可以增活血化瘀通阳益气之力,防止血栓形成。
在使用时常将仲景原方中的清酒七升改为黄酒一两,文武火煎,以使药力尽出而气不峻。炙甘草一般用量在9~12g,因为此时患者的心功能多已受损,大剂量应用易出现水肿,从而加重心脏负担。在应用过程中,本人还发现生地黄用量过大会引起腹泻,因此,生地虽贵为君而剂量不宜过大,常用15~30g。关于阿胶的使用要慎重,冠心病多有痰瘀痹阻,不宜使用;对心血亏虚,且无纳呆、便溏等脾虚之症患者,及舌质淡红且无腻苔者,方可以考虑应用。
【出处】《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7.5g,菊花3g,杏仁6g,连翘5g,薄荷2.5g,苦桔梗6g,生甘草2.5g,苇根6g。
【功能】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辨证要点】风温初起,临床应用以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临床心悟】杏仁和桔梗相需为用,一宣一降,以复肺脏宣降功能而止咳,是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一以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目;一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
【出处】《温病条辨》。
【组成】连翘、金银花各30g,苦桔梗、牛蒡子各18g,竹叶、芥穗各12g,生甘草、淡豆豉各15g。
【功能】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辨证要点】以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临床心悟】《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本方有金银花、连翘辛凉透邪、清热之功,又具芳香辟秽解毒之效。薄荷、牛蒡子辛凉,疏风清热而利咽喉;荆芥穗、淡豆豉辛温,助君药开皮毛而逐邪,芳香辟秽。佐药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桔梗宣肺止咳,甘草既可调和诸药,顾护卫气,护胃安中,又可合桔梗清利咽喉。治风热毒邪侵犯肺卫,肺气不利,见咽喉肿痛疗效较好。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人参9g,麦冬9g,五味子6g。
【功能】益气复脉,养阴生津。
【辨证要点】心悸气短,脉微自汗。
【临床心悟】方中人参性微温,味微甘、微苦,归肺、脾、心经,大补元气、补肺生津、调营养卫、安神益智,为君药。麦冬性微寒,味甘、微苦,归胃、肺、心经,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为臣药,与人参合用,可使气旺津生,脉气得复。五味子性温,味酸、甘,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为臣。合方补气润肺敛阴,达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功效,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脉复。脉得气充,故名“生脉”。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生脉饮可保护心肌细胞,具改善心功能、抗氧化等作用。可用于心气亏虚致血行不畅,血瘀痰凝而成的高脂血症、心肌炎、冠心病等。
陈某,男,16岁。2001年9月13日初诊。
主诉:反复胸闷、心悸半年余,咽痛1周。
患者于半年前因“上感”引起心悸、心慌、胸闷,偶有胸痛,在某三甲医院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经住院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后患者经常因“感冒”出现咽痛、心悸、胸闷、乏力。
刻诊:头汗,胸闷,心悸,气短,乏力,舌红苔薄,脉浮。
辨证:气阴两虚,热邪犯肺。
治法:宣肺利咽,清心定悸。
处方:桑叶12g,甘菊10g,金银花15g,桔梗6g,生甘草5g,牛蒡子10g,丹参20g,玉竹15g,法半夏12g,瓜蒌皮12g,连翘12g,野荞麦根30g,浙贝母15g,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5g。七剂。
复诊时外感症状已愈,且无自觉症状,唯现脉搏结代(早搏),后选用炙甘草汤化裁治疗,证情稳定,早搏未现。
按语:病毒性心肌炎迁延半年未愈,致气阴已虚,外邪乘虚而入,“急者治其标”,故拟宣肺利咽,清心定悸佐以益气养阴活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