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病九痛源出宋·朱熹《朱文公文集·答吕伯恭》:“交岁以来,十病九痛,甚不堪此劳顿。”本意是说身体虚弱多病的,后世也有“九病八痛”“八病七痛”等用法,意与此同。
在古本文学作品中此典运用颇广,老百姓中也颇流行。如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的第三回中王婆说:“便是因老身十病九痛,怕一时有些山高水低。”清•曹雪芹《红楼梦》的第一百零二回中贾母说:“如今我的身子十病九痛的,你二嫂子也是三日好两日不好”的等。
古人把“病”与“痛”联系在一起,巧妙反映出二者间的关系;用接近的数字表示,曲折表现出“痛”在各种疾病中出现的频率之高。足以说明古人对疼痛现象体察的细致、认真,对疼痛为害认识之深刻、准确。
现代研究证实,在所有疾病中,疼痛的存在是比较普遍的,有时甚至是患者感觉最痛苦的症状。在很多情况下,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止痛被认为是保护患者、治疗疾病的关键环节之一。
疼痛是一种神经刺激,感知疼痛的最高中枢是大脑皮层,关系最密切的是顶上叶皮层,视丘是疼痛刺激进入皮层时通过的中转站。根据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医学上把它分为中枢性疼痛和外周性疼痛两大类。
疼痛与内外环境及人的情绪有密切关系,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在一天24小时之中,人对疼痛的耐受能力是不尽相同的,总的规律是:凌晨3时,机体对疼痛的感觉最敏感;中午至下午2点,相对比较迟钝。
同一种疼痛,在不同人身上的反映差别很大;即便在同一个人身上,因时间、地点、心情的不同,疼痛表现出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有的人一生气就感到胸痛,一着急就觉得腹痛,但又始终查不出病因来,实际上是情绪因素在作怪,人们把它称为“精神性疼痛”。
运用心理疗法,对某些疼痛的治疗有效,而绝大多数疼痛是需要用药物治疗的。中药、西药中都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药,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请输入标题 bcdef
西药止痛药物的出现有100多年的历史,因它的作用途径是通过大脑皮层的,故在治疗疼痛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对大脑造成损伤。长期服用,还有产生依赖性的危险。
欧洲一些国家正在联合攻关,希望研究出一种不经过中枢神经,而只通过对疼痛部位感受神经的作用使疼痛消失的止痛药。据悉,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大学捷足先登,已经研制出了这种副作用非常小的理想药品,而且没有镇静作用,不会使患者使用后昏昏沉沉,不久就有普及的希望。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临床中最多见的疼痛有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神经痛和女性的痛经,涉及的病种达百种以上。
如头痛,可以因感冒而发,也可以是某些头颅疾病的表现:青光眼、鼻窦炎、中耳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脑内血肿、脑卒中、脑肿瘤等,都有可能在疾病的某个阶段、某个时刻表现出疼痛来。
牙痛也有多种,最常见的是牙质过敏、龋齿、牙龈炎、牙周病、牙槽脓肿等。
关节痛的患者更普遍,除感冒引起的以外,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变等,都是以疼痛明显为特点的。国内有一项对上海、深圳、无锡等城市的1 197位中老年人发病情况的调查说,表现出颈、肩、腰、腿痛的人数就占62%之多,仅次于多梦、失眠、不易入睡等现象。
肌肉痛的原因比较复杂,或因于伤风感冒,或因于感寒受凉,或因于坐卧姿势不当,或因于运动损伤,或因于过劳牵拉等。
神经痛的病因和病种最复杂,因为人的全身都有神经纤维通过,凡在其走行方向上发生的病变,都有可能在相应的部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疼痛来,几乎从头至脚没有它不存在的地方。
女性痛经在生活中比较多见,以小腹疼痛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腰酸、腹坠而胀、乏力、烦躁等全身不适的症状,严重时还会引起头晕、血压降低、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甚至发生休克。
有些患者会随着年龄、婚姻状况的变化自行缓解或消失,有些患者很难自愈,需要及时治疗。
在接诊病人中,有许多患者说不清疼痛的具体部位,也有些疾病的疼痛根本就不在发病的部位,非常容易造成患者的麻痹和医生的误诊。
如在阑尾炎病人中,有60%~70%的人发病之始疼痛部位不在阑尾所在的右下腹,而出现在右上腹或肚脐周围,甚至出现在左上腹、左下腹等,有可能被误认为是相应部位脏器(肝、胆、脾、胰等)的病变,这就是医生常说的“转移痛”。
又如急性胆囊炎,可引起右肩胛、右背部疼痛;急性胰腺炎,可引起左肩背部疼痛;肾结石,可引起下腹部和会阴部疼痛等,这在医学上叫“放射痛”。
再如少数胆道蛔虫病人表现出的胸部正中痛,心肌梗死病人表现出的上腹痛等,属于医学上说的“变位痛”,也是需要仔细区别的。
在一些儿童和老人中出现的“生长痛”或“老年痛”,有时查不出疾病来,大多与人的生理特点有关。
中医学认为 “痛则不通”,“不通则痛”,疼痛是机体气血瘀滞的结果。
论其因,或由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侵袭,造成营卫凝涩;或由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所伤,导致气滞血瘀;或由于脏腑、经络空虚,出现气血凝滞不通等。
这些疼痛,有的是直接可感觉到的疾病,如骨、关节、肌肉损伤等,有的是内在疾病的反映,如心、肝、胆、肾等疾病产生的反射性疼痛。
按照疼痛的部位,中医习惯上把其分为头痛、胸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肌肉关节痛等类型。有些与西医的含义相应,有些比西医的范畴广泛,不能硬性对号入座。
对于疼痛的性质,中医也有自己的认识,并总结出了一整套有效、实用的经验:如疼痛以胀痛为特征的,多与气滞有染;表现出刺痛的,多与血瘀有关;表现出钝痛的,多为慢性疾患;表现出突然疼痛的,多为急性疾病;痛而重浊者为湿,痛而走窜者为风,痛而拘急者为寒,痛而灼热者为火(热),痛势绵绵者为虚,疼痛剧烈者为实等。
辨证时,要结合这些特点,综合全面情况,制订出相应的诊治方案来。疏通气血、经络通路,是治疗疼痛的基本方法,具体的治法要在辨脏、辨腑、辨经、辨络、辨虚、辨实、辨寒、辨热的基础上确定。
“十病九痛”,痛既是多种疾病的表现,又是诊察相关疾病的线索,正好可以从中找出病因,挖出病根。从某种意义上讲,疼痛并不一定全是坏事,它作为疾病的一种症状,向病人和医生传递着一种信号,对患者求医和医生诊病都有积极意义。同时,它还有助于机体相关防御机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