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是威胁女性健康的重大疾病,死亡率居妇科癌症之首。该病属于中医学“癥瘕”“积聚”“肠蕈”“石瘕”等范畴。有研究团队提出卵巢癌起源于下焦膜腠,可由三焦膜腠转移他处,并在此理论指导下拟定益气活血解毒方对卵巢癌进行治疗。
三焦膜腠之内涵
三焦膜腠包括全身的膜原和腠理,腹膜、肠系膜、盆腔膜等脏器包膜和淋巴、间质组织等均属于三焦膜腠。三焦膜腠系统内连五脏六腑,外达肌肤腠理,是沟通联络人体内外上下的重要通道,发挥着运行元气和水液、协调脏腑的作用。
三焦膜腠与卵巢癌的
相关性
现代研究表明,三焦膜腠与肿瘤发病、肿瘤转移和肿瘤复发密切相关。
上皮性卵巢癌起源于上皮细胞,占卵巢癌的95%,来源于覆盖在卵巢或输卵管(腹膜)表面的生发上皮,其治疗和预后与上皮性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相同。原发性腹膜癌、上皮性输卵管癌可转移至卵巢,上皮性卵巢癌亦具有向大网膜、腹膜等处转移的偏向性,常通过大网膜、腹膜扩散或种植转移而累及膀胱、结肠等邻近器官。
《医原·女科论》言:“肠蕈一证……此肠外脂膜受病,未入脉中者也。”故从中医学角度而言,上皮性卵巢癌、上皮性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皆属“肠蕈”范畴,其原发部位均位于肠外脂膜,可归属于三焦膜腠范围。
三焦膜腠是疾病转移的通路,三焦郁滞可导致多脏腑、多部位同病。卵巢癌可发生淋巴结转移,且以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及盆腔淋巴结为主要转移部位,出现多脏腑、多部位同病现象。此外,癌细胞之间黏着力低,易发生脱落,可通过腹膜液在腹腔内播散,导致恶性腹水的形成,尤其在晚期卵巢癌及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中最为常见。此病理过程与三焦膜腠运行水液的生理功能出现障碍,导致水液代谢不利的病机特点相符。综上可知,卵巢癌发生于三焦膜腠,并由三焦膜腠转移至他处。
卵巢癌的关键病机
1
元阳不足,虚寒瘀滞
元阳不足、虚寒瘀滞,导致气血津液在三焦膜腠不能正常运行与输布,进而形成气滞、寒凝、血瘀、痰饮等病理因素,酿生癌毒胶结于卵巢。
三焦是运行元气的通道和气化场所,具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作用。元气本于元阳,元阳根于肾阳,下焦元阳经三焦膜腠输布周身,其温化和推动作用是元气和水液在三焦膜腠正常运行的动力。若妇女素体阳虚,或产后损伤阳气,或饮食内伤致寒邪伤中,或外感风寒稽久不去,均可耗伤元阳,导致虚寒证候。元阳不足,气机不利,阴寒内生,血遇寒则凝而成瘀,加之水液不得蒸化,停而为痰,寒凝、痰、瘀结于三焦膜腠,留滞日久,酿生癌毒。
三焦膜腠作为气血津液布散的通道,同样可以成为邪气稽留、传变的途径。癌毒结于下焦膜腠,发为卵巢癌,亦可流窜至周身各处,出现卵巢癌转移。有研究表明,晚期卵巢癌和卵巢癌复发患者中均以阳虚质最多,中医证素常见寒、虚、瘀。
2
三焦膜腠气机不利,气血津液运行失常
三焦膜腠具有运行气血津液的功能,三焦膜腠气机不利则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诸邪内生,出现气滞、寒凝、血瘀、痰结等病理变化,久则蕴生癌毒。癌毒留于三焦膜腠,又可致三焦气机郁滞,气化不利,气血津液输布受阻,形成恶性循环。
三焦膜腠根于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生理功能正常是维持三焦膜腠功能的前提。《素问·痿论篇》云:“肝主身之筋膜。”《类经》言:“凡肉理脏腑之间,其成片联络薄筋,皆谓之膜。”可见筋膜一体,膜为筋之延伸,而腠为膜外间隙,故可认为三焦膜腠根于肝。
女子以肝为先天,且卵巢位于小腹两侧,为肝经所过之处,故卵巢癌的发生与肝具有相关性。肝主疏泄,可调节全身气机运行,肝失疏泄可导致三焦膜腠气机不利,进而蕴生癌毒结于卵巢。此外,女子以血为本,肝主藏血,可疏泄阴血,肝疏泄失司可致瘀血内生,而瘀血演变为癥积是卵巢癌发病的重要环节。
卵巢癌的辨治
临证治疗主张调理三焦膜腠功能,通过温阳益气以扶助元阳,行气活血、祛瘀化痰、解毒散结以疏利三焦膜腠气机,并据此拟定益气活血解毒方作为治疗卵巢癌的基本方。药物组成包括黄芪、白术、肉桂、莪术、青皮、龙葵果、胆南星、山慈菇等。具体治疗时按照“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进行分期辨治。
1
首辨分期
1)急病阶段即手术、放疗、化疗或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等对人体影响较大的治疗阶段,此时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药增效减毒,固护正气,以减轻西医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
2)疾病缓解或稳定阶段包括手术、化疗后,内分泌或靶向等维持治疗阶段,此时应进行中医药强化治疗,防止肿瘤复发转移,同时兼顾改善维持治疗过程中伴随的不良反应;
3)晚期姑息性治疗阶段即根治术后出现肿瘤复发转移或初治即已发生远处转移,可配合中医药治疗以改善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针对卵巢癌上述三个治疗阶段,临证在运用益气活血解毒方的基础上,急病阶段多围绕减毒增效的目的,采取病证结合、随症加减的方法治疗;疾病缓解或稳定阶段以及晚期姑息性治疗阶段,均以最大程度清除残留癌毒、缓解肿瘤本身或维持治疗带来的精神和躯体障碍、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多根据患者的体质状态及中医证候特点予个体化加减药物,以改善肿瘤微环境。
2
急则治标
针对急病阶段的不良反应,治疗当急则治标,以随症加减为主。
腹胀者,常加木香、郁金、厚朴、川芎、川楝子等行气消胀;腹胀遇寒加重者,常加橘核、乌药温阳行气消胀;因气滞而腹痛者,常加延胡索、三棱理气止痛;恶心者,常加半夏和胃降逆;食欲减退、纳差者,常加炒神曲、炒麦芽等消食助运;腹泻者,常加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止泻;乏力者,常加党参益气健脾,淫羊藿培补肾阳;便秘者,常加桃仁、大黄、苦杏仁泻下润肠通便;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失眠者,常加刺五加、柏子仁、首乌藤、酸枣仁等安神定志、解郁助眠;血压高、头痛者,常加天麻、石决明平肝潜阳,杜仲、牛膝补益肝肾;潮热汗出者,常加生石膏、青蒿清热;汗出较多且无恶寒、发热、咳嗽等外感症状者,可加麻黄根固表止汗;对于手术未能消除癌肿或术后发生复发转移,可加猫爪草、龙葵、鳖甲、生牡蛎等解毒软坚散结;对于癌毒偏盛但正气耐受攻伐者,可加全蝎、蜈蚣等峻猛之药攻毒散结,需注意不宜久攻伤正;伴淋巴结囊肿者,属血瘀水停,常加水红花子、石见穿活血利水散结;手足麻木、畏寒、爪甲色暗、疼痛等化疗所致外周神经毒性明显者,多属阳虚血瘀,常配合艾叶、红花、川芎、透骨草等煎汤外用泡洗,以温经通络止痛。此外,血小板降低者加用地榆炭、石斛、石韦、花生衣,血红蛋白降低者加用阿胶、龟甲胶、何首乌,白细胞降低者加用地榆炭、仙鹤草,均可发挥较好的治疗作用,同时还可配合中成药生血宝合剂养血补血。
3
缓则治本
针对疾病缓解或稳定阶段以及晚期姑息性治疗阶段,治疗以“缓则治本”为原则。
卵巢癌病位在下焦,病机以元阳不足为本,此时应调节三焦膜腠,保证元阳的旺盛和三焦膜腠气机的通畅,使血脉调和则癌毒无所依附。此阶段患者多虚寒体质,临证常加附子、桂枝、小茴香、吴茱萸、淫羊藿等温补元阳、调畅元气,人参、党参、枸杞子等扶助正气。肝主疏泄,疏利三焦膜腠气机常加柴胡、木香、香附、郁金、橘核等入肝经药物,以行气开郁散结。调理三焦膜腠气机的药物还包括入上焦之桔梗、苦杏仁,入中焦之陈皮、枳壳、枳实、厚朴、槟榔,入下焦之乌药、沉香等。
同时,此时癌毒并未完全消除,癌毒与正气交争,可导致肿瘤复发转移,故治疗还应重视最大程度清除残留癌毒,根据癌毒性质的差异予活血利水、软坚散结、化痰解毒、清热解毒、搜风通络解毒等法。对于肿瘤残存于体内者,常加三棱、莪术、桃仁、土鳖虫等活血化瘀消癥;半夏、浙贝母、皂角刺化痰散结;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半枝莲、龙葵等抗癌解毒。出现淋巴囊肿或实性结节、腹水者,为三焦水液代谢不利所致,可加水红花子、石见穿活血利水散结;泽泻、猪苓、桂枝、茯苓等利水通阳、健脾除湿。癌毒久病入络,且恶性肿瘤具有重浊胶黏性,可加全蝎、蜈蚣等虫类药搜风通络,以毒攻毒。但此类药物常有耗气伤津之弊,应用时需遵循《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之“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原则,根据患者整体状态来调整解毒类药物在整个组方中的比例,在祛邪和扶正中找到平衡,达到祛邪而不损耗正气,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
此外,治疗还应关注患者的体质状态,通过辨病、辨证、辨体质以改善肿瘤微环境,以抑制和延缓卵巢癌的进展。卵巢癌的发展存在一定规律,患者发展到晚期,其体质状态倾向于阳虚、气虚、血瘀、气郁、痰湿质。由于体质类型的产生是长期的过程,因此在针对体质的调整上,需强调守方的重要性,在基础方上随证候变化进行加减。阳虚、气虚质者,可合用四君子汤加减健脾益气;气郁质者,可合用四逆散加减疏肝解郁,考虑柴胡劫肝阴,可以郁金、佛手替代;血瘀质者,可合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活血化瘀;痰湿质者,可合用三仁汤或二陈汤加减化痰除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