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橘梗
橘梗为橘梗科植物橘梗的根。中医认为,其性平,味苦、辛,功能开宜肺气、祛痰、排脓,适用于外感风寒,咽喉肿痛,肺脓疡,咳吐脓血,痢痰腹痛等症。
2、川贝母
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中医认为,其性凉,味甘、苦,功能止咳化痰,清热散结,适用于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喉痹肺痿,瘰疠,乳痈等。
3、马兜铃
马兜铃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和马兜铃的果实。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微辛,功能清肺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肺热咳喘,痰壅气促,肺虚久咳,咯血,失音,痔漏肿痛等症。
4、半夏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地下块茎。中医认为,其性温,味辛,有毒,功能燥湿化淡,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适用于咳嗽气逆,痰涎壅滞,胸脘痞闷胀满作痛和瘿瘰痈疽等症。
5、百部
百部为百部科植物蔓生百部,对叶百部和立百部的块根。中医认为,其性平,味甘、辛,功能润肺止咳,杀虫,适用于风寒咳嗽,肺结核,百日咳、老年咳喘,蛲虫病及外用灭虱等。
6、前胡
前胡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和紫花前胡的根。中医认为,其性凉,味苦、辛,功能疏风清熟,下气消痰,适用于风热头痛,痰热咳喘,呕逆,胸膈满闷等病症。
7、款冬花
款冬花为菌科植物款冬的花蕾。中医认为,其性温,味辛,功能润肺下气,止咳化痰,适用于新久咳嗽,喘息,痰中带血等。
8、紫菀
紫菀为菊科植物紫菀的根及根茎。中医认为,其性微温,味甘、苦,功能止咳化痰,定喘,解热,适用于风寒咳嗽气喘,虚劳咳吐脓血,喉痹,小便不利等。
1、枇杷
性凉,味甘,能润肺化痰止咳。《滇南本草》云:“枇杷治咳嗽吐痰。”适宜热咳吐黄脓痰之人食用。
2、无花果
能清热、化痰、理气,适宜风热型咳嗽多痰胸闷者食用。《福建中草药》还记载了当地民间方法,治肺热咳嗽,声音嘶哑,用无花果15克,水煎调冰糖服。
3、荸荠
能化痰、清热,对热性咳嗽吐脓痰者尤宜。每次可用鲜荸荠250克,洗净削去皮,用沸水烫一下,生吃,早晚各1次,连吃3~5天。
4、冬瓜
性凉,能消痰、清热。《滇南本草》中说:“冬瓜润肺消热痰,止咳嗽。”凡风热咳嗽或肺热咳嗽者,均宜选用冬瓜煨汤食用。
5、梨子
性凉,味甘,能清热化痰,热咳者宜之。民间常将梨子削皮后,将梨核掏出,放人川贝粉1~3克,隔水炖食,每日2次,每次1只。
6、白萝卜
煮食可治肺萎肺热吐血,气胀食滞,饭食不消化,痰多,口干舌渴,小便不畅,酒毒;生捣汁服食则可止消渴,治吐血、衄血,声嘶咽干,胸膈饱闷,大小便不畅。脾胃虚寒病者应戒食,服人参及滋补药品期间忌食。
1、鲜梨贝母治咳嗽肺痈
做法:鲜梨500克,贝母末6克,白糖30克。将梨去皮剖开,去核,把贝母末及白糖填入,合起放在碗内蒸熟。早晚分食。
适用:清热化痰,散结解表。用治咳嗽或肺痈,症见胸痛,寒战,咳嗽,发热,口干,咽燥,痰黄腥臭或脓血痰等。
2、燕窝梨大养肺阴
做法:燕窝5克(水浸泡),白梨2个,川贝母10克,冰糖5克。白梨挖去核心,将其他三味同放梨内,盖好扎紧放碗中,隔水炖熟食用。
适用:养阴润燥,止咳化痰。治多年痰咳,气短乏力。
3、萝卜胡椒止咳祛痰
做法:萝卜1个,白胡椒5粒,生姜3片,陈皮1片。加水共煎30分钟,日饮汤2次。
适用:下气消痰,治咳嗽痰多。
4、豆浆饮润肺宁嗽化痰
做法:黄豆浸泡磨汁,煮沸后加冰糖饮用。每日清晨空腹饮1碗。
适用:健脾宽中,润燥掐水;清肺止咳,化痰。治疳积瘦弱,肺热咳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