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ic arthritis)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通常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临床以关节和肌肉游走性酸楚、红肿、疼痛为特征。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寒冷、潮湿等因素可诱发本病。下肢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最常受累。虽然近几十年来风湿热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但非典型风湿热及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并非少见。
无
关节和肌肉
无传染性
成年人
风湿免疫科
风湿性关节炎起病较急,受累关节以大关节为主。开始侵及下肢关节者占85%,膝和踝关节最为常见。其次为肩、肘和腕、手和足的小关节少见。关节病变呈多发性和游走性,关节局部炎症明显,表现有红、肿、热、痛、压痛及活动受限,持续时间不长,常在数日内自行消退。关节炎症消退后不留残疾,复发者少见。
风湿性关节炎的七个分类分别是:类风湿关节炎,这种疾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风湿性关节炎,会反复发作,疾病的发生对心脏等都是有影响的;骨关节炎,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的身上,发病的过程很缓慢;痛风性关节炎,由于身体内的某种物质增多而导致的疾病,这种疾病会影响新陈代谢,肾功能也会出现异常;强直性脊柱炎,多发生在青年男性的身上,这种疾病是具有遗传性的,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反应性关节炎,发病前会有肠道或者泌尿道感染的现象;感染性关节炎,与细菌感染有关,致病菌有很多种需要注意。
根据症状、流行病学及免疫学分析,认为风湿性关节炎与人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且感染途径至关重要,咽部链球菌感染是发病的必要条件。但A组链球菌引起风湿热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还注意到病毒感染与本病也有一定关系。
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及周围组织水肿,滑膜下结缔组织中有黏液性变,纤维素样变及炎性细胞浸润,有时有不典型的风湿小体。活动期过后,关节内的渗出物可被吸收,一般不引起粘连,因此并不产生关节变形等后遗症。
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据发病前1-4周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急性游走性大关节炎,常伴有风湿热的其他表现如心肌炎、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等,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0”凝集效价明显升高,咽拭培养阳性和血白细胞增多等。抗链(抗链球菌溶血素)是人体被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血清中出现的一种抗体。将近85%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都有抗链增高的情况,通常在1:800以上。当然,风湿性关节炎恢复后这种抗体可逐渐下降。风湿性关节除了抗链增高外,实验室检查还可发现如下异常:
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多在l0×109/升(即10000/立方毫米)以上,中性粒细胞比例也明显上升,高达80一90%,有的出现核左移现象。
2、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和C—反应蛋白通常是各种炎症的指标,在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急性期,血沉可达90毫米/小时以上;C—反应蛋白也在30毫克/升(30微克/毫升)以上。急性期过后(约1—2月)渐渐恢复正常。
3、关节液检查,常为渗出液,轻者白细胞计数可接近正常,重者可达80×l09/升(80000/立方毫米)以上,多数为中性粒细胞。细菌培养阴性。
4、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均为阴性。
1、肺炎:主要是由于患者的病情加重,卧床休息或者胃口受到影响,饮食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患者的免疫能力下降,在平时更容易遭受细菌感染,患者常合并肺炎。
2、泌尿系统感染: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如果不住与日常生活细节保养措施,或者没有注意防寒保暖导致感冒后,常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的并发症。
3、柯兴氏综合征:有些患者因为在治疗当中没有规范使用激素类药物,常会导致体内肾上腺皮质功能受到激素的抑制,严重的患者就会并发柯兴氏综合征。出现这种病症的常见症状主要有满月脸、水牛背、体重增加等。
4、口腔溃疡:在临床当中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是在服药之后也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口腔溃疡的并发症,此外还可出现恶心呕吐、厌食、皮疹、味觉消失等不良反应。
5、传染病:患者长期处于病期当中,受到病痛折磨,就会导致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抗病能力也比正常人差,也可因为流行某些传染病时,没有做好预防而受到传染。
通过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是有效预防风湿的重要方法,所以我们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如保健体操、练气功、太极拳、做广播体操、散步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强健体魄,提高病能力及防御风寒湿邪、侵袭的能力。积极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在暑热季节,莫要贪凉受露、暴食冷饮等。有些职业(如井下、渔业、露天作业等)是工作在水湿潮冷的环境中的,一定要注意使用劳动保护品;劳动或运动后,不可乘热身汗出便入冷水洗浴,勿当风吹;垫褥、被盖应勤洗晒,以保持清洁干燥;内衣汗湿后应及时更换清洗。
治疗目的以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减轻病痛折磨为主,通常采取风险最小的保守治疗为首要选择,但非根治手段,可以作为辅助治疗。对于病情比较特殊的患者,是有必要通过手术来矫正关节的。